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可编辑 编制单位:XX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概述 1 1.2 项目提要 2 1.3 项目范围与依据。 5 第二章 项目背景 13 2.1 项目的由来 13 2.2 建设的必要性 13 2.3 建设区域的基本情况 15 2.4 附件 18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分析 20 3.1 国际、国内、本地及周边市场现状的调查及市场供需情况的 预测 20 3.2 产品价格预测 46 3.3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风险性分析。 46 第四章 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57 4.1 建设地点。 57 4.2 建设条件。 57 第五章 总体方案设计 59 5.1 建设内容与规模 59 5.2 产品方案。 73 5.3 工艺技术与流程 78 5.4 养殖技术与技术依托。 94 5.5 设备方案。 111 5.6 实施计划。 112 第六章 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4 6.1 项目建设成本估算。 114 6.2 项目生产加工技术、设备成本估算。 117 6.3 资源需求、供应、运输保障成本估算。 118 6.4 项目产品生产加工成本估算。 119 6.5 项目环境保护成本估算。 123 6.6 企业管理费用和劳动工资成本估算。 124 6.7 投资估算。 126 6.8 资金需求与筹措。 127 6.9 项目物资采购。 128 第七章 经济分析 129 7.1 项目财务评价。 129 7.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138 第八章 项目风险分析 140 8.1 盈亏平衡分析。 140 8.2 敏感性分析。 140 第九章 土地流转分析 142 9.1 项目土地的流转形式。 142 9.2 项目土地流转的行政区域范围、地点、数量和年限。 142 9.3 规划流转数量。 143 9.4 项目土地涉及的农民或集体组织。 143 9.5 项目流转土地的权利和义务。 143 9.6 附件: 144 第十章 农民增收及社会效益分析.................... 145 10.1 农民增收分析。 145 10.2 社会效益分析。 146 10.3 结论。 147 附件 149 (一)项目法人关于资本金的承诺书(或银行验资的报告);149 (二)正文中规定的其他附件。 149 附表 149 (一)单位投入与产出指标统计表; 149 (二)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49 基本报表 1.1 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149 基本报表 1.2 现金流量表(自有投资); 149 辅助报表 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49 辅助报表 2 流动资金估算表; 149 辅助报表 3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49 辅助报表 4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149 辅助报表 5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49 辅助报表 6 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149 第一章 总论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概述 20 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J.R.smith 教授曾概括为:农村产业 融合发展示范园模式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 方式。”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定义如下:是指在单位面 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 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 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 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模式模式;农村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模式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 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 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 效农业结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模式和特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的模式是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模式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 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模 式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 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 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 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林业环境 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 1 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 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农村产业融合发 展示范园模式,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 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 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 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 体种养和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 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 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 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在中国农村(特别是城市郊区),大力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产业 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 效办法。二 00 七年六月,XX 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 XX 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自二 00 六年以来,在 XX 省 农科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XX 大通华实业有限公司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问题进行探 索、研究,掌握了相关技术、方法,为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XX 市新都区“XX”生态农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 发项目。 建设地点:XX 市新都区城西南郊“XX 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内。 建设单位:XX 实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陈 2 项目投资额度。 分为三期,一期投资 1000 万元,进行 XX 市新都区“XX”生态农 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发项目试点;二期投资 3000 万元,以生 态农庄为蓝本,扩大规模;三期投资 5000 万元以上,形成一定规模, 全面推广,稳步发展。 1.2.1 项目规划要点 1、项目的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公司的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建设 一个功能完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 “XX”生态农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园开发经营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组 织+基地+农户”的组织体制创新,使“XX”农副产品种植(蔬菜、食用 菌)和养殖、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农副产品种养循环 一体化开发生态圈”,即:种植产品用作人的消费和喂养畜禽和黄粉虫, 人群及畜禽粪便用以生产沼气、水生植物和净化回收,黄粉虫、水生植 物用以喂养畜禽、鱼类,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用来喂养黄 粉虫、畜禽和水产品,环保高效,立体开发,切实可行。在取得成功经 验后,进行推广,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吸纳更多 的农村劳动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本项目“农副产品种养循环一体化开发经营经济圈”见附图。 1.2.2 项目主要规划思路。 在 XX 市新都区“XX”生态农庄内,计划租用田地 600 亩,种植和养殖“XX”农副产品、黄粉虫、水产品、水生植物,进行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其中:建设养殖场、生产加工厂、观光休闲卖场和科研、办公、生活、住宿楼占地 48 亩;建设“XX”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340 亩、食用 3 菌大棚栽培基地 180 亩及水产品养殖池塘 12 亩,进行种植和养殖;并计 划在 XX 市区各大卖场开设专柜,取得经验和效益后再逐步向其他城市 推广。在项目周边地区,组织农民建设合作种植、养殖基地 10000 亩, 种植、养殖“XX”蔬菜和畜禽产品,生产其他农副产品。 1.2.3 项目技术创新规划。 公司将在立足自主创新开发的基础上,与 XX 省和 XX 市农业科研机 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并与其他相关机构、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共享 关系,优先在“XX”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育种和栽培、遗传和优化、 病虫害防治,特别是“XX”蔬菜间种、周年轮种、有土无土套种等方面, 进行切实可行的专项研究和成果推广,把本项目向纵深推进。 1.2.4 项目复合功能规划。 公司对基地的规划中,明确了基地建设和自然地形地貌相统一的原 则,将种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观光休闲卖场、道路、空地以及景观 融合布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强化农业生态开发休闲美学含义,强化 人文服务功能。 1.2.5 项目可持续经营规划。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的经营。本项目地处川西平原,人 口高度集中,相关信息和数据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司将从 一开始就注意采集关于植被、土壤、生化、大气诸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拟在相关机构的指导下,首先建立起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证体 系,以资丰富、充实农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研究。 1.2.6 项目认证和产销监督链规划。 认证机制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保证和 4 开拓绿色市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诸 方面都显示着强有力的作用。公司将切实强化项目质量认证、产销监督 链(COC)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其他项目的认 证工作。 1.2.7 项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本项目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合作机制,进行种养循环一体化农副 产品开发经营等举措,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和有序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带动农民走向富裕。 项目在逐渐完善、推广的过程中,将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 将对农民工制定系统培训计划,使项目人员成为种养循环一体化经济条 件下的农业产业劳动者,成为种养循环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成为 种养循环一体化经济的受益者。 1.2.8 网络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