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全册同步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全册同步教案 1.听听声音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 科学思维:通过区分声音来源不同,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探究实践:在听声音的活动中,能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态度责任: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并分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乐器 1.尝试让乐器发出声音。 提问:刚才我们让哪些物体发出了声音? 2.请学生上台表演。 提问:仔细倾听,你发现这个声音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利用乐器发出声音,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并试着倾听这些声音。 二、听听声音,尝试描述(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观察记录单 1.模仿声音 提问:你能模仿更多物体发出的声音吗?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2.听音频,描述声音 (1)教师播放,集体倾听 听听播放的这段音频中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并记录下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 提问:我听到了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它是怎么样的。 教师引导介绍:我们听到的声音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悦耳,有的刺耳,有的高,有的低。 【设计意图】通过听一听声音,模仿声音,用一些词语描述声音,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些词语,比如高低、强弱等,帮助学生加强认识声音的不同。 三、给声音分类(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 1. 布置任务 提问: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人类生产生活、自然界发出、动物的叫声) 3.反馈小结。 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分类的依据,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四、用《闪烁的小星星》认识声音的不同(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音乐 1. 认识乐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最高的音是哪个?最低的音是哪个? 2. 听一听前后二部分的乐曲,区别不同。 提问:说一说前后两部分歌曲的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3. 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 4. 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变化,这些高低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 5. 刚才我们制造了声音,也听了很多声音,你有没有对声音产生一些问题呢? 6. 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乐曲来感受声音的不同变化,并且用手势比划,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声音的不同 声音的分类 强弱 动物发出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 高低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流水声、风声…… 悦耳、刺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走路声、读书声…… 【疑难解答】 1.上这节课时,我们如何收集各种乐器和声音? 首先可以收集音乐老师的乐器、其次可以收集孩子们身边的小乐器,对于声音,可以上网搜索,寻找悦耳的歌曲,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也可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动物的声音”“科学声音”等声音识别软件或小程序,对声音进行搜索或下载播放。 2.学生在描述听到的声音时,词语不会用怎么办? 学生在描述听到的声音时,往往会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混淆,教师也可以准备铝片琴,让学生辨别下,加强对高低强弱的认知后,就会描述的精准些,其实第一课学生描述不准,后面的学习中也可以继续改变,不必急于一时让学生掌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 声音的振动状态。 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 学生猜想讨论。 预设:震动、拍打等 3.讲述: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 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皮筋、钢尺、鼓、观察记录单 1. 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 提问:让它们怎样发出声音有助于我们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预设,按压、弹拨等方法) 2. 出示活动要求 (1) 实验时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实验。 (2)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保护好器材。 (3) 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 活动一:观察描述皮筋、钢尺发声和不发声时的变化 要求:(1)2人一组,拨动皮筋、钢尺使它们发声(不发出其他声音); (2)听声音,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变化,及时记录(图文)。 时间:4分钟。 其他声音 思考:发声时皮筋、钢尺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状态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一:观察描述皮筋、钢尺发声和不发声时的变化 要求:(1)2人一组,拨动皮筋、钢尺使它们发声(不发出其他声音); (2)听声音,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变化,及时记录(图文)。 时间:4分钟。 其他声音 思考:发声时皮筋、钢尺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状态有怎样的关系? 3.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4. 交流发现 (1)提问:我是怎样使尺子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拨动、敲打 思辨:老师用力按压、弯曲尺子,它发声了吗? (2)提问:我是怎样使皮筋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弹、拨 思辨:老师用力拉伸皮筋,它发声了吗? 教师出示大皮筋,请同学上来帮忙,其他同学动手模仿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4) 我是怎样使鼓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敲击 思辨:老师敲击鼓面了,它发声了吗?(教师演示) (5) 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估计学生会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敲击或拉动物体是给物体施加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施加力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 1.出示音叉,教师敲击,引发矛盾。 提问: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科学仪器:音叉。 2.分组实验 (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看看手指有什么感觉? (2)轻轻的敲击音叉,放入水中,看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3.交流发现 (1)提问:你认为音叉振动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预设: (2) 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 (3) 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声音、看、摸、观察敲击音叉后在水中情况来感受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音叉在振动。并告诉学生,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使它明显,进一步强化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概念。 四、延伸拓展:吹吸管(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吸管 1. 教师表演:用吸管吹奏声音。 提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小结:吹使试管里空气发生了振动,所以才产生了声音。 【设计意图】前面的课堂中主要是固体的演示,这里出现气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这节课对于观察的现象如何记录,才能方便学生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振动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学生很难表述,所以建议老师们能用图示的方法,同时要表达出振动往返的状态。在记录单中也可以特别提醒,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声音在空气、桌子、水中的传播实验,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思维:用例举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的传播本领不同。 探究实践: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 态度责任:在实验活动,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鼓 1.教师拿出小鼓,敲击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那有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记录在记录本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 二、探索实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5分钟) (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材料准备: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1.出示真空抽气装置 提问: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抽气装置,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抽气装置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 2. 学生活动 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1.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教师引导:①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②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③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活动,并填写记录 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准备:音叉、水槽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 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 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