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教案科学五年级下册《2.3.建桥梁》(5)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教案精品 设计无限 教 学 设 计 学校:新桥实验小学 班级: 五年级 人数: 日期: 月 日 学科:科学 课题:建桥梁 教时:第1课时 执教:姜美玲 1、 教学目标: 1、认识桥的组成,知道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2、探究不同形状桥面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改变桥面的厚度和桥面的宽度等也可以改变桥的承受力。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培养学生形成证据意识。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出承受力更强的桥。 2、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本课是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动手制作和查阅资料,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能自定标准将桥梁进行分类,自主探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差异:通过学生“建”,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进度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分析: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了实验动手的技能,孩子的思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以往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标准的划分以及比较实验中的“公平原则”的掌握,合作分工能力的培养,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为什么一些桥梁上有桥孔”这些关于桥的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设计本课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实验和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认识桥的特点,并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二、设计各种形状桥梁。 三、学习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四、了解同一形状的桥承受力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外延伸、拓展。 1、谈话:同学们,请看一组有关桥的图片,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2、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桥? 3、提问: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4、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5、提问: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按不同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1、谈话:今天,我们就用两摞书做桥墩,用一张纸做桥面,你能设计出什么形状的桥梁?当然这张纸你可以折,可以改变它的形状,但是只能用这一张纸。现在就请你们小组讨论,把你们设计出来的桥的模型用简单的图画在记录表中的表格中。 1、谈话:桥建成了要能用啊,所以它还必须有一定的承受力,那么请你预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的承受力最大?为什么这样认为?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到底谁的承受力大,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得怎么样?(做实验)怎么做实验才能证明哪种形状的桥梁的承受力最大呢? 3、汇报交流,提出注意点:桥墩的距离应该一样;纸的厚度、大小一样;只能用一张纸;折过的纸不能再用,每一种形状用一张纸;重物都用勾码,勾码要放在桥的中央;桥塌了,承重力要减一个才是这座桥的承受力。 4、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5、老师相机将结果记录到"桥梁大比拼"的表格中。 6、小结: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板书) 1、谈话:我们来看看"桥梁大比拼",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2、交流:同一形状的两座桥为什么承受力会不一样呢? 3、选择同一形状的但承受力较大的两座桥展示。(相机板书) 4、谈话:时间关系课堂上就不能再继续研究这些问题了,桥的承受力到底和这些因素有没有关系,只有你课后去做实验搜集证据了。 如果你们在课后的研究当中能用上工具测量就更好了,而且要一丝不苟。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以前就出现过像辽宁盘锦大桥倒塌等事故,想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我们的赵州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不倒,这就说明它的做工精细、分毫不差。建桥梁是这样,做任何事都应该是这样。今天,老师给你提供的材料较少,课后有信心利用更多材料建造出承受力更大的桥吗? 学生观看后回答。 学生回答。 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并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记录。 小组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简单的线条将桥梁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学生猜测回答 学生回答 回报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汇报记录表内容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能与桥面的长短、桥面的厚度、桥墩的距离、桥面的高度、波浪的宽度、桥梁的宽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形态各异的桥会给孩子很大的视觉冲击,家乡的桥梁又一下子拉近了孩子研究桥梁的亲近感。 引出实验:比较不同桥梁的承重能力。 板书设计: 建桥梁 桥墩 桥面 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桥墩的距离 桥面的厚度 桥面的高度 …… 3 学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