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历史高中总复习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讲解练)教学讲练

举报
资源描述
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基础梳理基础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历程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发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标志主要内容意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建立过程(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内容(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对立和激烈斗争;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表现:三大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解决的问题内容意义“另起炉灶”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图解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事件具体情况1954年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意义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二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一化”概念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发展生产力“三改”概念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关系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一五”计划(19531957年)背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三大改造(19531956年)过程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社会生活的变迁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3.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三考点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评价(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2)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人民教育的奠基二、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结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综合提升综合提升一、比较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性文件一、比较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开始筹建新中国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政协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确立了新中国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特点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特点1.革命性(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大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政治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阶级关系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逐步消灭,阶级斗争将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文化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探究史料探究主题主题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几种观点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几种观点史料呈现史料一史料呈现史料一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二史料二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三史料三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成立于1937年8月在战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四联总处以其复杂的活动,对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经济史的演变产生过重大影响。四联总处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64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者被官僚资本鲸吞。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四史料四但真正全面地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却是1949年建国以后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体来说,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旨在追赶先进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还没有完成。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从1978年到1991年,轻工业通过十多年的优先增长进入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