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讲解练)教学讲练

举报
资源描述
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选考历史选考历史 湖南省专用湖南省专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一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考点一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一、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基础梳理基础梳理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意义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新中国诞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发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2)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创立原因:“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1)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建立过程(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4.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激烈对立和斗争。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背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954年,瑞士2.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的万隆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成果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社会变迁二、社会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3.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考点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1.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评价(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2)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结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二、人民教育的奠基二、人民教育的奠基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综合提升综合提升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二、多角度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二、多角度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被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全面、准确地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全面、准确地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工业化,“三改”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理解为“一体两翼”,“一体”即工业化为主体,“两翼”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一五”计划是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三项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家结盟,是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六、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六、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2.影响(1)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济困难时期。(2)在当时背景下,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来,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七、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七、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的变化的变化1.从政治角度看:表现为巩固政权;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2.从经济角度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从思想角度看: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4.从教育方面看:废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主题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几种观点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