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 创新机制创新机制第一节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思维创新与创新思维一、创新与创造一、创新与创造(一)创造(一)创造什么是“创造”?古今中外有着众多的解释,而在这些解释中则主要强调了创造的两个基本特质新颖性与适用性。如韦氏大词典解释为“产生”,指“新的、从前没有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则将之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在他们的解释中都十分强调创造的新颖性。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创造是“新颖和价值的统一体”、“新颖而且适于作为问题解决的方法”、“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等等,在他们的解释中则既强调了创造的新颖性,也强调了创造的适用性。(二)创新(二)创新什么是“创新”?即更新、革新。从创造的众多说法中可以看到,新颖性是大家都公认和强调的第一特性,而适用性则是部分学者提到的第二特性,当然也还可以有第三或第四个特性和更多的特性,这样,关于创造的解释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方面,从创造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特性出发,用“创新”一词更能突出和体现创造的本质;另一方面,“创新”也能包含适用性和其它特性,并且是在原有适用性的基础之上,突出和展现了新的适用性。“创新”一词以其所具有的内涵深刻明确,外延宽广,适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来说明甚至替代“创造”。二、创新的表现与类型二、创新的表现与类型(一)创新的表现1、发明2、发现3、发展(二)创新的主要类型1、按照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划分(1)物质创新(2)精神创新2、按照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划分(1)科技创新(2)产品创新(3)管理创新(4)文艺创新3、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划分(1)结构创新(2)过程创新(3)内容创新(4)外观创新(5)语言创新三、创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三、创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创新思维与习常性思维(一)创新思维与习常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指没有有效方法可供直接利用,或没有确定规则可供遵循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水平思维法,它以变换前提和观点为特征,即当思考者从原有前提和观点出发,推不出所期望的结论时,便会尝试变换前提或观点去进行推论,以探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习常性思维是指有着既定方法可供借鉴或利用,存在确定规则可以遵循的日常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垂直思考法,即从一个固定的前提出发,遵照思考者惯常的推论定势一直往下推衍,直至获得结论。左脑思考法和右脑思考法 有人根据生理结构把人类思维划分为左脑思考法和右脑思考法,即认为左脑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语言性的逻辑思考和推论能力;而右脑的功能则主要体现为语言性的直觉和想象力等。因此,创新思维即右脑思维,习常性思维即左脑思维。联系与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有:一是它们是思维系统不可分离的两个侧面;二是它们互为前提,习常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是习常思维的升华;三是它们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的性质不同,习常思维是常规性思维,追求确定的规则、进程和方法;创新思维是开拓型思维,追求独到和新颖。二是两者的思维形态不同,习常思维是平稳不息的思维,创新思维则是时断时续的思维。(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1、求异性(独特性)即与众不同,独具卓识。创新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发掘人们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的问题,和对似乎完美无缺的惯常现象和已有权威理论进行分析、怀疑和批判的特有行为。科学怀疑是构成求异性的关键,它既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又是科学思维发展的环节和手段,起着开拓思路、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铅笔雕刻艺术2、连动性(关联性)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形式有:(1)“纵向连动”,即看到某一现象后,不是停留在现象上,而是向其纵深进行连动,去挖掘和探究其内在机理。(2)“逆向连动”,即看到某种现象后,立即从其反面去进行思考。(3)“横向连动”,即看到某一现象后,就联想到与之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4)“多向连动”,即看到某一现象后,就从多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联想。树叶雕刻西瓜雕刻鸡蛋壳雕刻3、发散性(辐射性)即立足基点,多方扩散。具体表现为:(1)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面对一个问题时,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或答案。(2)善于灵活置换影响事物质与量的相关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3)善于在一个方向上受阻时不钻“牛角尖”,立即转到另一方面。(4)善于在多种答案中探寻最佳方案。4、跨越性(超常性)即打破常规,跳跃发展。主要表现为:(1)超越常规,打破一般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路径。(2)跨越时间进度,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性。(3)跨越转换角度,省略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跳跃性和灵活性。5、综合性(系统性)即广收博纳,水乳交融。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是建立在各种思维基础上的整体,是人类各种智慧的体现和升华,其形式主要有:(1)对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的综合。(2)对前人智慧的巧妙结合。(3)对多个事物或对象的有机组合(4)对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的交替融合。三、创新思维的发展模式三、创新思维的发展模式创新思维发展模式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科学创造的基本步骤和进程的必要内容,有不少学者曾对该问题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其中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在1926年提出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科学创造一般都按照“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个阶段进行。准备期是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课题,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材料和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的阶段;酝酿期是在搜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的基础上,提出试探性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阶段;明朗期是在对各种试探性方案进行分析后,摆脱旧经验和旧概念的束缚,提出新的认识成果,产生新的观念或新的思想的阶段;验证期是通过相应的手段与方法,对所产生的新观念或新思想进行检验证实的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一、创新思维的内外系统性一、创新思维的内外系统性(一)创新思维内在系统的主要(一)创新思维内在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构成因素创新思维的内在系统是指创新主体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动机和人格等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1、智力品质和认知风格具体可包括:(1)敏感性,即易于接受新事物和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灵活性,即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4)独创性,即善于产生新的思想;(5)再构性,即善于进行意义、关系和方法的转换;(6)洞察性,即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知识技能和动机有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创新思维的成果和水平;而动机则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及理解程度,有好奇心,有热情和兴趣常常被视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3、人格因素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富于创造的个体一般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不轻易与别人雷同;(2)求知欲旺盛;(3)有深究事物运动机理的好奇心;(4)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5)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个问题;(6)富有幽默感;(7)知识面广,善于观察;(8)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谨性。上述人格特征不可能完整地体现于某个人身上,但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创造者,则会体现出不同的组合。(二)创新思维外在系统的(二)创新思维外在系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创新思维的知识背景,也称为“领域”,是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领域的知识做基础,即使有创新的天赋,也难于在该领域有创新的成果。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称为“场”,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特定社会环境会的影响。如宽松和谐、进步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古希腊时期、欧洲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近代几次重大科技革命时期等)常常会激发创造者的创造热情,为创造者提供良好的创造机遇和条件,从而催生出大量的创新思维。反之则不然。(2)社会组织对创新成果评价的影响。如某种创新思维虽然有其“新”的内涵和特点,但却脱离社会现实,因而难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如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思想、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等);此外,创新思维价值的大小和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可度等,也决定着创新思维的命运。(3)人际氛围的影响。创新思维的形成常常不是一种个体行为,首先,群体创新就是一种集体行为;其次,个体创新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人来进行,他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进来,但却能对创造者产生间接影响,如创造者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对前人和他人知识与思想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与他人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受到的启发,与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行为等等,都会对其创新思维产生相应的影响。二、创新思维的形成动因二、创新思维的形成动因(一)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一)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1、整合原理创新思维常常是以各种常规思维方式作为要素而构成的整合思维,各种思维方法和各种研究内容密切配合,水乳交融,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创新思维的品格恰恰产生于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如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既有逻辑思维的理智,又有形象的扩展,还有灵感思维的直接;既有类比、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又有超越这些方法的发散和统摄等。2、流动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商品在流通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动物在竞争中才能生存;人的思维在不停的流动中才能形成能级结构。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就在于思维的合理流动。这种流动主要表现为:(1)按兴趣和爱好流动。永不间断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不断更新的兴趣,是创新者最显著的个体特征之一。强烈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通过深入钻研从而最终形成创见。(2)向智力结构的更高层次流动。越是高智能的思维,越能创造好成果和大成果。只有不断提高创造者的智能,丰富创造者的知识,开阔创造者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者的思维创新能力。3、调节原理创新思维常常产生于适当的目标调节之中。一方面,创新者确定的创新目标原来可能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目标可能就会变得不尽合理,这就需要对创新目标进行相应的调节,甚至更换原有目标,使之适应发展的需要。当然,如果创新者确定的目标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则更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创新者的创新目标虽然保持着合理性,但是由于创新者的能力或其他条件所限而难以实现,也应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二)创新思维的外在动因(二)创新思维的外在动因1、信息轰击原理一个人对外界的接触面越广,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量越大,诱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态下,很难做到有所创新。因此创新者要置身于广阔的信息交流场中,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和多记,接受大量的和高质量的信息轰击,才能有效诱发其创新思维。2、群体激智原理 创新需要相互启迪,需要团队的配合,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来激发创见。如“头脑风暴法”就是群体激智的一种典型方法。3、环境压力原理环境压力包括自然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自我压力等。压力作为一种势能,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动能。正确使用压力和把握压力的“度”,常常能够激发斗志,增强成就感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创新的强大动力。图片鉴赏图片鉴赏鼠标大观鼠标大观一、炫彩鼠标二、人体鼠标三、汽车与飞机鼠标四、异型鼠标五、生物鼠标六、新功能鼠标七、另类鼠标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途径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途径(一)在肯定与否定的对立中拓展思维视角思维的肯定视角是指在思考一种通常容易被否定的事物或观点时,首先要设定它是好的、正确的、有益的和有价值的,然后再沿着这种视角去寻找能够肯定该事物或观点的路径和依据。每一项失败中都会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历史上有不少新发明都是“将错就错”的产物。思维的否定视角则是指在思考一种通常容易被肯定的事物或观点时,把它设定为是坏的、错误的、有害的和无价值的,并由此去寻找能够否定该事物或观点的路径和依据。(二)在“今日往日来日”的流变中拓展思维视角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今日的事物从往日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明日的事物发展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