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65页PPT)

举报
资源描述
介绍介绍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2013年年2月月22日日作者作者:许庆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专长专长: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全面创新理论的实践与理论背景全面创新理论的实践与理论背景 1912年,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组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创新管理发展五个阶段创新管理发展五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个体创新(一、第一阶段:个体创新(20世纪世纪40-50年代)年代)显著特征:单一、线性、内源式创新管理研究。二、第二阶段:组织推动创新(二、第二阶段:组织推动创新(20世纪世纪60-70年代)年代)着重研究创新的组织内源问题,研究组织如何通过研发活动的有效管理推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创新的目标。实质上在于如何管理R&D部门和活动,以及组织自身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等。三、第三阶段:组织外部创新(三、第三阶段:组织外部创新(20世纪世纪70年代)年代)突出用户在组织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用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外部创新源。四、第四阶段: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四、第四阶段: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20世纪世纪80-90年代)年代)将研究的视角从单个的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上。提出组合创新理论(许庆瑞,郭斌等)。五、第五阶段:全面创新管理(五、第五阶段:全面创新管理(21世纪)世纪)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的全面创新思想成为创新理论发展的新的方向。第二第二部分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一、生态理论一、生态理论二、人本理论二、人本理论三、协同理论、协同理论四、复杂自适应理论(四、复杂自适应理论(CAS)五、开放式创新理论五、开放式创新理论六、分布式创新理论六、分布式创新理论七、模块化理论七、模块化理论第三第三部分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的系统框架全面创新管理的系统框架一、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一、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价值创造/价值增加全时创新全球化创新创新型文化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战略创新创新型文化全价值链创新全流程创新全员创新核心能力全面创新管理范式内涵全面创新管理范式内涵:“三全一协同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即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全面协同。新、全员创新,全面协同。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目的性目的性广泛性广泛性整体性整体性群众性群众性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第四第四部分部分 全要素创新全要素创新一、全要素创新的内涵致力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全要素创新,其框架包括:思想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管理方面的创新)。二、主要创新二、主要创新关键关键六六素素战略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三、全要素间内在联系与互动三、全要素间内在联系与互动(一)市场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拉动作用。(二)技术创新对市场创新的影响。(三)管理系统层要素创新对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间协同的作用。(四)管理系统层创新对运作层创新协同的重要性。(五)战略创新和思想创新对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协同的导向作用。(六)全要素多层次互动机制的提出。(六)全要素多层次互动机制的提出。战略和思想创新人力资源、财务、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第五部分部分 全员创新全员创新全员创新表现为五个转化:专家家创新新要我要我创新新组织发展展创新新我我要要创新新全全员协同同创新新组织与个与个人人结合合创新新人人人人创新新职务创新新员工工分散分散创新新跨跨职能能创新新二、企业全员创新的运行模式二、企业全员创新的运行模式类型类型对象对象合理化建议合理化建议系统系统(ESS)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会议会议(CPW)创新创新(SBU)主体范围以一线员工为主以中层员工为主强调以全员参与创新层面个体为主,个体提交建议,每个人都面临挑战,每个人都有机会创新集体为主,一起解决突破性创新个体与集体协同,形成“1+12”的组织创新能力创新内容渐进性超过突破性,通常都是简单迅速的解决方法,这些思想对于现有系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可以快速产生效益绝大多数是突破性的,通常是大难度的,时间久的,这些思想对现有系统都是一种挑战,定位于现有组织未来绩效的发展渐进性和突破性都有,创新内容包括前二者系统。而且有些不被关注的创新可能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推进机制上级承认,制度性奖励上级承认与同事的认可,战略目标驱使领导、同事,特别是自我承认,战略、文化、组织、制度等全要素共同作用三、全要素创新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三、全要素创新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一)基于(一)基于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全员创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新的作用机理(二)鼓励(二)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创新的企业文化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三)基于创新激励的企业制度对全员创新的(三)基于创新激励的企业制度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作用机理(四)增强反应(四)增强反应速度对速度对全员创新的作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用机理(五)员工五)员工自主自主程度对程度对全员创新的作用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机理第六部分第六部分 全时空创新全时空创新一、全时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一、全时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即兴创新即兴创新即时创新即时创新从连续创新到持续创新从连续创新到持续创新二、全时创新的实施二、全时创新的实施(一)实施全时创新要求组织各要素相互匹配(二)实施全时创新需要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三)实施全时创新要求组织要素的协同三、全价值链创新三、全价值链创新(一)全价值链创新的必要性 1、全价值链创新的时代背景。2、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 3、有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和提高 4、有助于企业拓宽内部创新源。1、全价值链创新的内涵2、全价值链创新的特征特征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创新程度高特征二,价值链整合程度高3、全价值链创新的形式用户参与创新供应商参与创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结成战略联盟(二)全价值链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二)全价值链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四四、全球化创新全球化创新(一)创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二)创新全球化的阶段特征(三)全球创新网络结构创新网络可分为星形网和蛛网两种。当地适应阶段当地智力利用阶段全球网络化阶段第七第七部分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体系的基础架构全面创新管理体系的基础架构和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一、思想文化基础一、思想文化基础克服一切困难、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思想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目标体系具有包容的企业文化二、组织管理基础二、组织管理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抓好基础管理三、资源与网络基础三、资源与网络基础人力资源技术设施创新资金外部网络四、四、基础架构的形成过程基础架构的形成过程(一)全面创新管理的形成路径技术创新主导型(T型)管理创新主导型(A型)市场创新主导型(M型)全面创新主导型(TIM型)要素创新主导类型要素创新主导类型企业发展特征企业发展特征技术创新主导型(T型)企业阶段特征:产品形成阶段企业发展动力: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技术创新目标: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资源分配:R&D投入、技术人员管理创新辅助作用:对日常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适应性调整管理创新主导型(A型)企业阶段特征:信息交流和结构配置处于非正式阶段企业发展动力:重新确定新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目标:建立稳定组织规则和良好创新的运行机制资源分配:运营投入、聘请管理咨询公司等创新主体:企业家、外部咨询人员管理创新主导作用:决定技术创新的成败市场创新主导型(M型)企业阶段特征:产品的多元化、规模化阶段企业发展动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资源分配:市场开拓创新主体:企业家、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市场创新主导作用:决定技术、管理创新的方向全面创新主导型(TIM型)企业阶段特征:强调稳定和效率兼顾的阶段企业发展动力: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创新目标:技术与管理创新频率加大、关联强度增强资源分配:在技术和管理部门间均衡地分配资源创新主体:全体员工T型M型A型TIM型全面创新管理的形成路径全面创新管理的形成路径(二)全面创新管理能力(二)全面创新管理能力 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第八第八部分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的协同机全面创新管理的协同机制制一、全面协同机制的内涵 各创新要素(如战略、组织、文化、制度、技术、市场等)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2+25”的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二、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与途径二、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与途径(一)战略领导方面 采用适合外界变化和企业发展阶段间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二)制度方面(二)制度方面恰当而合理的激励与薪酬制度跨职能联席会议制度。采用内部市场机制。(三)组织结构与流程方面(三)组织结构与流程方面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灵活性。小型化的精干创新团队是创新的关键。地理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有利于促进各部门间的协同。跨职能团队组织形式的采用有利于促进协同。(四)文化方面(四)文化方面努力营造市场导向的创新型文化促进员工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研发部门需要制造部门的协助配合。(五)沟通与知识共享方面(五)沟通与知识共享方面努力促进不同部门、不同项目间信息和知识沟通。借助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工具解决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第九第九部分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的学习机制全面创新管理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四要素:知识管理:通用、核心和专有知识三种程度的类型创新性学习:通用性、开发性和探索性三种创新学习全面创新能力:动态创新能力和静态创新能力企业模块化创新学习:自组织创新学习是员工自发形成的创新学习组织.案例:壳牌石油、3M、GE和三星电子等创新学习的模块化架构模型创新学习的模块化架构模型第十部分第十部分 全面创新管理的领导机制全面创新管理的领导机制一、领导机制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一、领导机制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TIM)实践中的一个关键机制)实践中的一个关键机制.作用作用:激发员工进行全面创新的积极性全面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为全面创新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制度保障指导企业全面创新的方向与目标二、领导机制框架二、领导机制框架(一)战略决策机制(一)战略决策机制建立推动企业全面创新的组织愿景的方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持续评价和提炼愿景踏实的准备工作塑造个人愿景沟通与达成共识愿景指导TIM的实施(二)激励机制(二)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新企业的分配机制,建立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机制,为员工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个体成长激励和企业发展激励共生互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并重;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有机结合;重视个体的“自我激励”;注重情感激励。(三)协调(三)协调-沟通机制沟通机制TIM协调机制要求简单灵活,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还必须体现企业全面创新的动态性、平等性、复杂性等特点。(四)思想建设和文化培植机制(四)思想建设和文化培植机制思想文化是指在组织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为标准、价值观和信仰。一个适宜的组织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对待暂时失败,鼓励员工通过创新实现组织目标,鼓励员工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协同。TIM中强调领导者在塑造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文化动态模型中的第一活跃因素,发挥着世大的作用。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 总总 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