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敏求_ppt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好古敏求好古敏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2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3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4理解、背诵和默写名句。为什么要学习孔孟为什么要学习孔孟 学习孔孟,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学习孔孟,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千古之前以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显出人生大道,而后世子孙,或蒙昧他简约的语言显出人生大道,而后世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痛楚的、或欢欣的,一一去实践,的、或自觉的、或痛楚的、或欢欣的,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己的见解。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子贡曰:子贡曰:“贫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如?”子曰:子曰:“可也。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礼者也。”子贡曰:子贡曰:诗诗云,云,如切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磋,如琢如磨,其,其斯之谓与?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赐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告诸往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而知来者。”【译文译文】:子贡说: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奢淫逸,这结人,富有而不骄奢淫逸,这种人怎么样?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孔子说:“可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而好礼的人。”子贡说:子贡说:“诗经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你谈论诗经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你的事,举一反三了。”【评析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子张问:子张问:“十十世可知也?世可知也?”子曰: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者,虽百世,可知也。也。”【译文译文】:子张问:子张问:“十代以后的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道吗?”孔子说:孔子说:“商朝继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同样可以推测。”【评析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为前提的。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子曰:子曰:“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窃比于我老彭。”【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彭。”【评析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原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局限作用。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子曰:子曰:“我非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以求之者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我不是生来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得知识的人。”【评析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上智”就是就是“生而知生而知之者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用人才。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子曰:子曰:“加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数年,五十以学易易,可以无大,可以无大过矣。过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再给我几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评析评析】:孔子自己说,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可见他把学学易易和和“知天命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研究易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天命”。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中说,孔子“读读易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他非常喜欢读周易周易,曾把穿竹,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原文:原文:孟子曰:孟子曰:“王者王者之迹熄而之迹熄而诗诗亡,亡,诗诗亡然后亡然后春秋春秋作。晋之作。晋之乘乘,楚之楚之梼杌梼杌,鲁之,鲁之春秋春秋,一也;其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史。孔子曰:其义则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丘窃取之矣。”【译文译文】:孟子说:孟子说:“先王的恩德不存先王的恩德不存在,在,诗经诗经中的中的雅雅也就没也就没有继续增多,没有新的有继续增多,没有新的雅雅诗,诗,春秋春秋才创作出来。晋国的才创作出来。晋国的乘乘,楚国的,楚国的梼杌梼杌,鲁国,鲁国的的春秋春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记载,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历史的。它们所记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历史的。它们所记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称霸的事,体裁则属于历史。孔公等人称霸的事,体裁则属于历史。孔子说:子说:对历史事件评论的标准就由我对历史事件评论的标准就由我个人决定了。个人决定了。”【评析评析】:孟子论述孔子写孟子论述孔子写春秋春秋的历史背景。由于的历史背景。由于书写的原因,周朝以前的事迹很少留传下来;自书写的原因,周朝以前的事迹很少留传下来;自周朝立国后,各种竹简、钟鼎文也就多了,因此周朝立国后,各种竹简、钟鼎文也就多了,因此记载各诸侯国的史书也多了。但是,什么样的史记载各诸侯国的史书也多了。但是,什么样的史书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呢?所以孔子作书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呢?所以孔子作春秋春秋,认为自己私自决定了历史事实的褒贬之义,以尊认为自己私自决定了历史事实的褒贬之义,以尊重历史事实为本,为的是统一各诸侯国史书的写重历史事实为本,为的是统一各诸侯国史书的写作。因此孟子在此举此例,也就是说明在史书的作。因此孟子在此举此例,也就是说明在史书的写作上,孔子采取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写作上,孔子采取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学习学习 理解理解 赏析赏析再再 见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