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简答论述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46)

举报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简答论述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46) 一、简答题 1.何谓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2分)货币制度自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以后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逐步确立的。(2分)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规定货币材料。(1分) (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1分) (3)规定主币和辅币。(1分) (4)规定货币铸造权或发行权,金属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铸造权;信用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1分) (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1分) (6)准备制度,如金准备、外汇准备、有价证券准备或物资准备等。(1分) 2.简述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对象和特点。 答:(1)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回购交易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进行交易的,但协议的标的物却是有价证券;我国回购协议市场上回购协议的标的物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可用于在回购协议市场进行交易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及金融债券。(6分) (2)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特点:首先是流动性强。回购协议主要以短期为主。(1分)其次是安全性高。回购协议的交易场所是经国家批准的规范性场内交易场所,只有合法的机构才可以在场内进行交易,几乎是无风险交易。(1分)第三是收益稳定且超过银行存款收益。(1分)第四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回购协议融入的资金不属于存款负债,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1分) 3.简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答:(1)逆差对经济的影响(5分)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币造成强大的贬值压力。其次,如果一国动用国际储备调节国际收支,这又将导致对内货币供给的减少。迫使国内经济紧缩,国内经济的紧缩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出,进一步加剧本国资金的稀缺性。促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导致对商品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下降。 (2)顺差对经济的影响(5分)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会促使本币产生升值的压力,引致短期资本流人的大量增加。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造成汇率波动,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国际收支的顺差将扩大货币供给量,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最后,从贸易伙伴国的角度考虑,这容易引起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国际交易成本的上升。 4.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与不足。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分)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4分)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作用过于巨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4分) 5.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答:(1)不以盈利为目标。(2.5分) (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2.5分) (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2.5分) (4)业务活动须遵循相应的法律规范。(2.5分) 6.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有哪些分类? 答:(1)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2分) (2)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在理论上,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认识时滞:从客观需要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行动时滞: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等。(4分) (3)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所决定。对于外部时滞,中央银行往往很难控制,因而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的重点。(4分) 7.何为金融监管?其必要性何在? 答:(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4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使金融监管显得相当必要;(2分) (2)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开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必须进行金融监管;(2分) (3)为防范金融危机,应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降低社会成本,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危害。(2分) 8.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有哪些显著特征? 答:(1)货币化程度低下。 (2)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3)金融市场落后。 (4)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度干预。(每条2.5分) 9.简述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与原则。 答: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5分)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是: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制止背信的原则;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5分) 10.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4分)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他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3分)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3分) 11.什么是通货膨胀?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4分) (2)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分)批发物价指数、(2分)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2分) 12.简述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答:(1)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其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该理论被认为是对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主要贡献。(3分) (2)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积极意义表现在:(4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不足之处是:(3分)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便万事大吉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二、论述题 1.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答: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可从两个方面考察: (一)决定货币需求的宏观因素(5-8分)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2)价格。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但也有特殊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主要是指债券的利息率或股票的收益率于与货币需求反向变动。6)企业与居民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当企业对利润预期很高时,往往有较高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当居民对价格预期较高时,往往会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居民的货币需求增加。7)其他因素,包括: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民族性格、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二)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4-7分)1)居民的货币需求。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与交易费用和货币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居民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内生地推动了居民货币需求的增长。2)企业的货币需求。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产生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企业交易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利率、商品交易费用和商品交易规模。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主要为满足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包括:职能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 2.结合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论述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 答:(1)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4-7分)①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②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③适当的利率水平。④合理的利率结构。 (2)我国要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需要创造以下条件:(5-8分)①改善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建立强有力的利益约束和诱导机制。②逐步减少国家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和授信限量的控制,使利率的决定与变动主要受经济内在规律的支配。③改革现行利率机制,逐步实现利率决定市场化。④在各种利率之间建立起灵活的联动机制。在放松利率管制条件下,中央银行应通过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保持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的合理性。 3.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答:(1)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职能分工型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银行业务,特别是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全能型模式又称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与职能分工型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相比,全能型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更加广阔,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多样化的业务,可以对客户进行深入了解,减少贷款风险,同时银行通过各项业务的盈亏调剂,有利于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稳定。(3-5分) (2)商业银行究竟采用何种模式是由一国金融体制决定的。(3-5分)自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狭窄的业务范围内利润率不断降低,越来越难以抗衡其它金融机构的挑战,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突破原有的业务活动范围,增加业务种类,在长期信贷领域和投资领域开展业务,其经营不断趋向全能化和综合化;同时,许多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全能化和综合化的趋势。(4分) (3)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职能分工型模式。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1998年,国务院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买卖、信托业务,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信托业分离。我国现行的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切合国情,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开展综合性业务的市场基础,法制与监管的外部制约、有效的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