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强化1500题及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分析题启航考研政治强化过关1500题分析题吗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典型试题 【例1】(2005年第34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例2】(2007年第34题)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士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并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J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1)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 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会“全错了”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她在这种“合理想象”前没有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这•事实材料;第二,这种“合理想象”是一种简单化的判断和推理,没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人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包括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这也是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会“全错了”的甫要原因。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说明: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主要有: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二、命题重点 依据多年命题规律和考纲调整情况,哲学部分主观题的命题重点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点:认识论(第四章)。2000年以来9年的考研政治试题中,除2005年、2008年外,其他年份都连续出现了主观题。更为突出的是,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的试题中,认识论部分单道主观题的分值均为10分!这足以说明认识论在考研试题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关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重大原理。 第二重点:辩证法(第三章)。毋庸置疑,这一部分是哲学部分客观题命题的焦点所在。但这一部分也正在成为主观题命题关注的焦点,这主要表现在历年的选做题n中,2003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要求考生运用矛盾不平衡原理、联系普遍性原理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建议考生联系实际掌握本章的重要原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对立统一规律等)。 第三重点:唯物史观(第五、六、七章,尤其是第六章)。近年来唯物史观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情况非常少,仅在2001年考查了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5分)、2002年考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0分),这与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预计此后儿年这部分的考查力度将逐步加大。 三、强化习题 1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上,甲乙二人分别有如下观点:甲:唯物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是一成不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乙: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拿来就用。 试剖析上述观点。 2以下是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摘自《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2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摘自《正蒙•太和》 材料3 运动就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运动,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霍布斯《利维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的观点说明材料2的哲学倾向和特点。 (2)依据材料1的观点评述材料3的哲学倾向。 3甲认为:物质是不可消灭的;乙认为:物质是可以消灭的。比如“影子”,它属于物质,但只要没有了光,影子就不会出现了。甲认为:“影子”不是物质。 试剖析甲乙二人的上述观点。 4以下是一则标题为“对下一代要共同浇灌”的漫画:请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辨析上述漫画。 5 最近中央有关文件指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在落实“三贴近”的进程中,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即“(一)正面报道不等于正确引领;(二)根本要求不等于具体需求;(三)主旋律不等于一种声音;(四)理论认识不等于实践成果;(五)舆论监督不等于批评报道;……(十)做大媒体不等于做强实力”。 请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6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世界各国要自觉跻身于经济全球化潮流之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立足于自己、立足于国情,结合本国、本民族的特点,充分发展自己。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发展壮大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请联系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回答: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2)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立足于自己”的重要性。 (3)说明以上材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7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共同发展,将是长期现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是由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上述问题。 8 1948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瑞士化学家米勒,他发明了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其后一 段时间里,DDT曾被广泛的实践领域里加以运用,证明为是一种杀害各种危害人类及农作物的害虫的有效药剂。 然而,随着DDT的广泛适用,人们渐渐发觉这种剧毒杀虫剂带给地球的不仅是福音,而且还有灾难。DDT不仅杀死了各种害虫,还同时杀死了大量无辜的鸟儿、昆虫,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DDT积蓄在动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进入到人和动物的生殖细胞中,破坏或者改变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DN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97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评委会公开表示:为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DDT的发明者而感到羞愧。他们表示,在今后的评奖中,应把诺贝尔奖颁给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发明和创造。 请回答: (1)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DDT带来的“福音”和“灾难”。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会为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DDT的发明者而感到‘'羞愧"。 9 以下是关于认识论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认识既不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也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搜索简单、零碎的事实经验,而应该像蜜蜂•样,既从花朵上采集原材料,又对它们进行消化加工,从而得出事物的知识,揭示事物的原因和关于事物的普遍性的一般原理。 材料2 贝克莱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感觉、理念,并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体,存在就是被感知。 材料3 古代哲学家提出“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请回答: (1)材料1、2、3的哲学倾向和所反映的内容。 (2)材料1、2联系和区别。 10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球是怎样的圆形,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践回答不了这个问题。150年之后,牛顿认为地球是扁椭圆形的,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长椭圆形的,好像自立的鸡蛋。到了18世纪,巴黎科学院派出测量队对地球进行了测量,才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的。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有了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对地球测量的精确度大大提高,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也越来越精确。 请回答: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反映的哲学原理有哪些?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哪些启示? 11 19世纪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0世纪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结合上述论断,谈谈你的看法。 12下列是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材料: 材料1 5月9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告别传统节日》的评论文章,作者薛涌先生在美国接受了两次洋节的稍许恩典之后,便反过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加贬斥,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告别传统节日. 材料2 两年前,我的一位正在热恋的哥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