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必考规律总结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年初中化学必考规律总结 有些学校同学对学习化学计算感到比较困难,有的不知道、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所以计算错误较多,小偏整理了2021年学校化学必考规律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学校化学必考规律总结 一、金属活动性挨次 金属活动性挨次由强至弱: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挨次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4.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挨次是“先远”“后近”。 留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二、金属+酸+盐+H2↑中 1.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挨次:AlMgFeZn。 2.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3.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三、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 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四、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假如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假如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便可知道溶液的pH,假如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假如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假如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假如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便可知道溶液的pH,假如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假如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假如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五、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1.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2.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3.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六、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1.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 2.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3.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4.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七、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1.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2.升温。温度上升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3.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八、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1.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2.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像,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九、原子结构学问中的八种打算关系 1.质子数打算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由于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打算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打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凹凸打算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由于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打算元素的类别 由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打算元素的化学性质 由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打算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打算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十、学校化学试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平常,首先要调整平衡。调整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3.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需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4.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5.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6.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试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试验完毕,连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7.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渐渐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8.分别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别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9.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试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1.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12.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挨次是“先远”“后近”;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挨次也是“先远”“后近”。 十一、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肯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2.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潮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肯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 NH3(NH3+H2O=NH3·H2O) 3.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 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十二、试验中的规律 1.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2.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3.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4.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5.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6.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7.凡是制气体试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8.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试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9.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肯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10.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试验时,最终肯定要处理尾气。 11.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肯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多理解含义不死搬硬套 有些学校同学对学习化学计算感到比较困难,有的不知道、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所以计算错误较多,有的甚至有点可怕计算题。例如,学校化学开头遇到的计算是元素百分含量的计算,如求三氧化二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同学就觉得较难。究其缘由,大多是同学对老师的讲解、书上的例题不理解。要让同学理解为什么Fe%=2Fe/Fe2O3×%,不能依葫芦画瓢、不能死搬硬套。从宏观上讲,氧化铁中铁的百分含量是铁元素养量在氧化铁质量中的百分含量;从微观上讲,氧化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是铁原子质量在氧化铁分子中质量的百分含量。原子、分子质量分别用相对原子质量、式量来表示,所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应等于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除以氧化铁的式量再乘以百分之一百。 多思索、设疑、争论、上网解疑 爱因斯坦说:“学习学问要擅长思索,思索,再思索。”在化学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登珠穆朗玛峰运动员要背氧气袋,为什么飞机的飞行高度高于珠峰,而乘客不必背氧气袋。又如,在100Kpa(约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要存疑、要设疑。带着问题同学间进行争论,或上网查找答案、解疑。这样既扩大了同学学问面,又培育了同学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猎取信息的力量。 多动手试验积累直接阅历 接受前人的间接阅历、接受老师的阅历,这种有效接受学习是必要的,但同学的直接阅历的积累也是必不行少的,要多进行试验等实践活动。好多老师在乐观引导、制造条件多让同学实践,特殊是做一些探究性试验。例如,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试验,好多老师把老师试验改成同学试验。同学进行正确的操作,细致急躁地进行观看,依据试验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在试验中发觉它们的特性、它们的区分与联系。 又如,溶液的重要性试验,同学通过试验很简单看到溶液反应比固体反应快得多,因而明确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溶液。除课堂试验外,也可在课外做些好玩的、探究性的试验。如空气成分的测定,用什么装置好;用蜡烛、硫磺、碳、酒精棉球、红磷、白磷等哪种可燃物较好,试验结果较正确,照实验结果不正确缘由何在?又如,可进行污水成分的测定,土壤酸碱性的测定,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等。 2021年学校化学必考规律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