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创新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消息两则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生词。 渡过(dù)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2.根据资料助读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①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会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5.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说说文中用语的精练、铿锵处。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冲破敌军防线,南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资料助读 背景链接: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生词。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2.读课文,指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研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4.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五、课堂小结 《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板书设计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 2.理解新闻的内容。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学习新闻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课文,领会科技的力量,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诺贝尔,大家一定会想到以诺贝尔命名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新闻。 二、资料助读 1.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2.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用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