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上传人:wen****18 文档编号:33734585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5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过秦论【汉】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2、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

3、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实词解释(1)下列句子中“而”与“吞二周而亡诸侯”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C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利。(六国论)(2)下列句子中“因”与“因河为池”中的“因”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3)下列句子中“将

4、”与“将数百之众”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B 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C与卫律所将降者。(苏武传)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4)下列句子中“使”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使”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谏逐客书)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瓮牖绳枢”中的“瓮、绳”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壮其节(苏武传)B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C忧劳可以兴国。(五代史伶官传序)D上称帝

5、喾,下道齐桓。(屈原列传)3下列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C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4以下选项符合选文观点的是()()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6、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过秦论中篇【汉】贾谊A秦王为人贪婪狭隘,行事严苛,以暴治天下,不具备王者仁心。B秦王深知:兼并天下得靠战斗实力,而安抚天下贵在顺应权宜。C秦国能用诈力统一天下,却不能用仁义安抚天下,故无法长久。D秦国的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盲目自信,不具备居安思危的远见。5联系选文比较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在文体、写法、主旨上的异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唐】杜牧A过秦论是篇政论文

7、,阿房宫赋是篇辞赋,两者在文体上存在区别。B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揭露了秦亡国的历史教训。C过秦论先铺叙史料写秦发展一统的过程,再层层说理,最终阐明观点。D阿房宫赋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自我满足,未能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E过秦论认为秦国灭亡原因在于,统治天下的方法与当下形势不相匹配。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8、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

9、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奋:振兴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军队C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10、是()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和“氓”等。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B始皇既没C百有余年矣D而倔起阡陌之中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吞二周而亡诸侯B以愚黔首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序八州而朝同列10下列各句中“

11、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负而前驱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1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2翻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3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_。14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始皇

12、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

13、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

14、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迁徙之徒也而皆背晋以归梁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C然后以六合为家而告以成功D为天下笑者,何也自然之理也17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