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过程及致灾因子、灾害灾情损失、承灾体调查表、归一化方法、层次分析法、百分位法、自然断点法

举报
资源描述
A 附录A (资料性) 高温过程及致灾因子调查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1 (过程1) 记录2 (过程2) …… 填表说明 调查年份 -       格式为yyyy 高温过程开始时间 -       填写格式为“yyyymmdd” 高温过程结束时间 -       填写格式为“yyyymmdd” 高温过程持续天数 影响范围(气象站点) -       影响范围内的气象站点的站号 影响范围(乡镇) -       影响范围内的乡镇名称 过程极端最高气温 ℃       记录该过程极端最高气温,保留1位小数 过程平均最高气温 ℃ 统计该过程每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日期 填写格式为“yyyymmddhh” 单日最高气温 ℃       统计过程内每日最高气温,用英文逗号“,”分隔 单日平均气温 ℃ 统计过程内每日平均气温,用英文逗号“,”分隔 日较差 ℃ 统计过程内每日日较差,用英文逗号“,”分隔 备注 -         填表人: ________ 复核人: _______ 审查人: 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 填写单位: _____省_____市_________ 填表日期: 20__年____月___日 A B 附录B (资料性) 高温灾害灾情损失调查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1 记录 2 … 填表说明 省名 -         市(地区/州)名 -         县(市)名 -         乡(镇)名 - 乡镇 1 乡镇 2     乡(镇)代码 -         灾害发生时间 年月日时 过程 1 过程 1   填写格式为“yyyymmddhh”,如 1958 年 1 月 1 日 00 时则记为 1958010100;若灾害发生具体时间不详,可通过反查历史资料确定大致的具体时间,至少要精确到日,若只有年月的,如 6 月就按 6 月 00 日 00 时填写 灾害结束时间 年月日时         (一)影响信息采集         按过程、乡镇、采集点逐级填写,此信息用于影响模拟验证 过程最大影响面积 平方千米       基于乡镇填写 过程影响最长持续时间 小时     基于乡镇填写 调查点名称   名1 … 名1 … 名1 … 填写影响时调查点的名称,如某镇政府、某村庄 调查点经度 度分秒             00°00′00″ 调查点纬度 度分秒             00°00′00″ 调查点海拔高度 米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调查点影响开始时间 年月日时             yyyymmddhh 调查点影响结束时间 年月日时             yyyymmddhh (二)农业受灾情况 -       主要作物类型 -       填写作物生长发育从几月到几月 作物生长发育期 月         受灾面积 平方千米         绝收面积 平方千米         经济损失 万元         (三)人员受灾情况           受影响人口 人次       由于高温灾害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人员数量 致病人口 人次       中暑发病的人员数量 死亡人口 人次         (四)其他受灾情况           电力负荷                 遭受损失的承灾体名称         供水、电力、畜牧业、林业、草场等 经济损失 万元         损失情况         文字描述 (五)受灾情况汇总 -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一次灾情的全部经济损失 详细灾情描述         文字描述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损失和影响,尽量多给些定量数据,以及典型事件的位置(经纬度信息)和发生时间等 备注 -         填表人: ________ 复核人: _______ 审查人: 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 填写单位: _____省_____市_____ 填表日期: 20__年____月___日 附录C (资料性) 高温灾害承灾体调查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调查年份     格式为yyyy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国土面积,精确到0.1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 平方千米   精确到0.1平方千米 城镇人口数 人     乡村人口数 人     总人口数       常住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以%表示     14岁及以下人口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比例 以%表示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填表人: ________ 复核人: _______ 审查人: 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 填写单位: _____省_____市_____ 填表日期: 20__年____月___日 附录D (资料性) 归一化方法 归一化是将有量纲的数值经过变换,化为无量纲的数值,进而消除各指标的量纲差异。归一化处理见公式(D.1)。 X'=X-XminXmax-Xmin (D.1) 式中: X' ——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 X ——样本数据; Xmin——样本数据中的最小值; Xmax——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 B C 附录E (资料性) 层次分析法 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权重,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之间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有4个: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E.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最高层是指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最低层是指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中间层是指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E.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通过各因素之间的两两比较确定合适的标度。在建立层次结构之后,需要比较因子及下属指标的各个比重,为实现定性向定量转化需要有定量的标度,此过程需要结合专家打分最终得到判断矩阵表格。 设要比较个因素对目标的影响,从而确定它们在中所占的比重,每次取两个因素和用表示与对的影响程度之比,按1~9的比例标度(下表)来度量,个被比较的元素构成一个两两比较(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显然,判断矩阵具有性质: (E.1) 当时,, 表E.1 比例标度表 标度 定义(比较因素i与j) 1 因素i与j同样重要 3 因素i与j稍微重要 5 因素i与j较强重要 7 因素i与j强烈重要 9 因素i与j绝对重要 2、4、6、8 两个相邻判断因素的中间值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得判断矩阵aij,则因素j与i相比的判断为aji=1/aij E.3 计算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便得到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并不需要追求较高的精确度,这是因为判断矩阵本身有相当的误差范围。而且优先排序的数值也是定性概念的表达,故从应用性来考虑也希望使用较为简单的近似算法。 完成单准则下权重向量的计算后,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为: (E.2) 当CI=0时,有完全的一致性;当CI 接近0时,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性越严重。 E.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 附录F (资料性) 百分位法 百分位数又称为百分位分数,是数据统计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具体定义为把一组统计数据按其数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并按数据个数100等分。在第个分界点(称为百分位点)上的数值,称为第个百分位数(=1,2,…,99)。在第个分界点到第个分界点之间的数据,称为处于第个百分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如下: (F.1) 或 (F.2) 式中: ——第个百分位数; ——总频次; ——所在组的下限; ——所在组的上限; ——所在组的次数; ——小于的累积次数; ——大于的累积次数; ——组距。 C D 附录G (资料性) 自然断点法 自然断点分级法是一种地图分级算法。该算法认为任何统计数列都存在一些自然转折点、特征点,用这些点可以把研究的对象分成性质相似的群组,因此,裂点本身就是分级的良好界限。可利用数据这一特点进行分类。算法的功能就是减少同一级中的差异、增加级间的差异。统计公式如下: (G.1) 式中: SSD——方差; i、j——第i、j个元素; A——长度为N的数组; k——i、j中间的数,表示A组中的第k个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