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师大版6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合集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西师大版6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合集 资 料 汇 编 目 录 1、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心木 2、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的命运《凡卡》教后记 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教学设计 5、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优秀课例 6、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打白骨精 7、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总复习 8、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0、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心木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的命运《凡卡》教后记   今天在教学《凡卡》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凡卡将信寄出去后,发生了什么事。由于先前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凡卡生活的悲惨,老板们的凶残,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一个个学生在我说完后,奋笔疾飞。不一会儿时间,就有好多学生写好了。   于是,我就请了几个学生念了念。这时,凡卡的最终命运在学生的心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局:一部分学生想象是悲惨的生活无法摆脱,美好的幻想是不能实现的,最后被迫害致死;另一部分学生想象有人看到凡卡的信,来收留了他,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搬出契诃夫的结局,而是让他们展开辩论。认为前者对的学生说,这是一篇小说,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生活的悲惨,在那个社会贫穷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凡卡的死更能表达作者的愤恨。认为后者的学生说,不管是多么黑暗的社会,总会有好心的人,而且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凡卡的坚强。虽然他只有9岁,但是他却能忍受如此的痛苦,相信他的未来会在他的努力下,变得美好而又幸福的。   在他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一直保持沉默。最后,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希望凡卡以后的生活怎么样不用说,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我希望看到一个快乐的凡卡,一个拥有幸福的凡卡。到此,我说,相信大家的爱,一定能让凡卡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讨论,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想,如果一开始我就把契诃夫笔下的凡卡搬给学生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学到这么多了。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列提纲,教师要肯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再给予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着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小学教学设计网-.xxJ]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