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 资 料 汇 编 目 录 1、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2、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两小儿辩日》一文有感 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最好的老师》教材简介 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5、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6、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夹竹桃 7、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的命运《凡卡》教后记 8、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詹天佑教学设计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文言文两则 10、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泱泱、名誉主席、显赫、搭讪、绝口不提、波澜壮阔。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l.培养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宋庆龄虽身居高位,但却尊重劳动人民、平等待人的高贵品格。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解决办法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抓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当予以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宋庆龄。课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谈读后感受,体会宋庆龄的可亲可敬及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课后可鼓励学生再找一些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画像,问: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2.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来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   4.揭示课题。   教师叙述课文l、2自然段的内容,很自然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读、勾划、作批注,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引导,把认识引向深入。教师可作这样的提示: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课文描写宋庆龄言行的语句,用真情、真心去感受和体味人物的品质。   (四)抓住重点段,深化理解   课文中的第11自然段是揭示文章中心的总结段,在学生读课文、谈感受之后,反复朗读此段,会加深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一位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伟大女性的形象将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自由读、组内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   (六)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之间的故事,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2.鼓励学生课余找一找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两小儿辩日》一文有感   200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精神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本文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最好的老师》教材简介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课题:23*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磁带等。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结构:激发导入-互动学习-延伸拓展-激情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分别出示图片1(太阳)和图片2({毛主席头像)。   2.大家一定见过这两张图片。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呢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释题: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   二、互动学习   1、初步了解课文   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   2、制定学习目标。   1)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   2)指名说   3)小结,公布学习目标   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⑵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rarr;小组讨论rarr;总结发言   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4、学习成果交流   (1)指名说,小结并板书   请群众来碾米给群众泡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2)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   (3)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说说含义,重点朗读   (4)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三、延伸拓展   1.出示要求:   ★★初级   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   ★★★中级   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动手: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