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分享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前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 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党和国家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做出重要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了强大动力。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实施制造强国,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以来,全国范围内已经掀起了全面创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热潮。标准化是规范引领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经过五年的努力,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在各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工业绿色发展。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持续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指导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编制了《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白皮书总结了“十三五” 以来我国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概况,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进展,以及钢铁、有色、建材、机械、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成绩,进而就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给出下一步发展建议。 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目 录 第一章 标准引领绿色制造 1 第二章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3 第三章 绿色制造重点领域标准化 9 3.1 绿色工厂 9 3.2 绿色设计产品 11 3.3 绿色供应链 13 3.4 绿色工业园区 15 第四章 典型行业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情况 17 4.1 钢铁行业 17 4.2 有色行业 17 4.3 建材行业 18 4.4 机械行业 19 4.5 纺织行业 20 4.6 电子行业 21 第五章 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建议 23 5.1 绿色制造标准化需求 23 5.2 绿色制造标准化实施路径 24 5.3 绿色制造标准化实施建议 25 结束语 28 附件 绿色制造领域相关标准 29 参考文献 44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第一章 标准引领绿色制造 随着制造业向纵深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的约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都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 持续发展,“绿色”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标准化是推动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标准既能正向引导企业向更绿色化的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研发创新,也能逆向倒逼企业淘汰落后、比赶帮 超,其规范引领作用对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工业节能与绿色领域扎实开展标准化工作并取 得积极进展。标准体系内容不断完善,围绕工业节能、节水、低碳、 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及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立项行业标准制修 订计划 788 项,报批发布行业标准 476 项。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 行动计划,支持了 452 项绿色制造亟需标准,大力支撑了绿色制造体 系建设。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工业节能、工业节水标准化 总体组,以及钢铁、轻工、纺织等一批重点行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 作组相继成立,相关科研机构、社会团体、有关企业等标准化热情高 涨。标准宣传和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方、行业协会、联盟等相继 组织开展了丰富生动的标准解读和培训活动,组织对 25000 余家工业 企业实施国家重大工业节能监察,为 15000 余家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诊 断服务,167 家能效及水效“领跑者”企业在重点行业脱颖而出,贯 标、对标、达标效果显著。 在标准规范引领下,工业企业沿着绿色发展之路稳步前进,节能 与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绿色技术装备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重点区 1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域绿色发展水平显著进步,绿色制造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标准 化工作与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紧密交织,通过支撑创建一批绿色制造典 型示范、协同实施一批绿色制造重点专项等方式,促进绿色低碳新技 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 2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第二章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落实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 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6 共同编制了《绿色制 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304 号,以下简称《指 南》)。《指南》明确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即到 2020 年,制定一批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标准,组织开展重点标准应用试点, 形成基本健全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到 2025 年,绿色制造标准在各 行业普遍应用,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快绿色产品、 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 创建重点标准试点示范项目,提升绿色制造标准国际影响力,促进我 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是为落实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任务和实施 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而建立的综合标准化体系,侧重目标导向 性,由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 供应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七个子体系构成。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形 成了绿色制造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引领开展与工业行业标准体系的 结合建设,推动工业各行业成套成体系地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 从体系模型上看,标准体系中的综合基础是绿色制造实施的基础 与保障,产品是绿色制造的成果输出,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和 最小单元,企业是绿色制造的顶层设计主体,供应链是绿色制造各环 节的链接,园区是绿色制造的综合体,服务与评价是绿色制造的评价 与持续改进手段。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模型如图 1 所示。 3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图 1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模型图 从逻辑关系上看,上述各子体系相辅相成,绿色产品是绿色工厂 的生产结果,绿色工厂是绿色企业的制造单元,绿色工厂和绿色企业 是绿色园区的组成部分,绿色供应链是贯穿产品、工厂、企业、园区 的重要链条,综合基础以及绿色评价与服务为前述五个绿色绿色制造 重点内容提供支撑与服务。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如图 2 所示。 4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图 2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5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七个子体系的涵义、思路和范围如下: 0.综合基础子体系 a)涵义:为实现绿色制造所需要的相关基础、共性、综合、通 用标准。 b)思路:从绿色制造推进过程出发,考虑计量、监测、统计、 基建、管理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术语分类、图形符号、计量与监测、计算与 统计、绿色技术与工艺、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1.绿色产品子体系 a)涵义:为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提升产品 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而制定的标准。 b)思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全面考虑产品资源环境影响 因素,按照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等流程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减量化、无害化、产品能效 及水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化和生命周期等方面的标准。 2.绿色工厂子体系 a)涵义:为实现工厂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 能源低碳化而制定的标准。 b)思路:考虑工厂生产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按照工厂 生产业务流程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绿色工厂规划、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清洁 生产、废物利用、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标准。 3.绿色企业子体系 a)涵义:为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贯彻绿色文化、打造绿色 6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品牌和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等制定的标准。 b)思路:从企业整体布局、结构优化等方面,考虑企业绿色发 展需求,按照企业管理和运行流程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绿色企业创建、资源结构、能源结构、产品 结构、产出效率和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标准。 4.绿色园区子体系 a)涵义: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而制定的标 准。 b)思路:从宏观布局和微观协调方面,考虑资源供应和环境污 染控制耦合与共享,按照园区运作流程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 共生耦合、资源消耗与产出和污染物协同处理等方面的标准。 5.绿色供应链子体系 a)涵义:为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 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而制定的标准。 b)思路:考虑制造业各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以制造业上下游 供应关系为主线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绿 色物流及仓储、回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6.绿色评价与服务子体系 a)涵义:为实现绿色制造的持续改进而制定的评价与服务标准。 b)思路:从绿色制造推进过程出发,考虑持续改进,参考绿色 评价与服务措施建设子体系。 c)范围:主要包括绿色评价、标识与报告和绿色服务等方面的 7 绿色制造标准化白皮书(2021 年版) 标准。评价范围涵盖产品、工厂、企业、园区、供应链等绿色制造重点对象及组织、项目等其他对象的绿色化单一指标评价及综合性评价。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