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 Engineering Mechanics 专业代码:080102(本科)、0801(硕士)、080102(博士) 学 制:4年(本科)、3+1+2年(硕士)、3+1+4年(博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力学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从事高水平科技研究的优秀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知识,为高层次的力学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选拔一批优秀人才。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特别是在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中的协调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鼓励学生从实际工程中提取与力学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服务工程实践。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仿真的能力,合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持久地应用力学理论知识、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等解决工程科学问题。 专业特色: 采用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学制,保证必要的力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培养实验和计算能力,结合土木、机械和航空航天等工程背景,进行宽口径大类培养;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工程实践,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体系构成,每门课的设置都有相对应的培养目的,即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架构: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A2 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 A3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A4 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A5 力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 A6 专业技术知识; A7 管理知识; A8 跨文化、国际化知识。 能力要求: B1 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 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B4 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B5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B6 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B7 终生学习的能力; B8 组织管理能力; B9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B10 分析写作能力。 素质要求: C1 志存高远、意志坚强——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矢志不渝; C2 刻苦务实、精勤进取——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C3 身心和谐、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C4 思维敏捷、乐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对于推陈出新怀有浓厚的兴趣,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C5崇高价值观念——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及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责任感与合作性。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数值分析、实验力学、塑性力学 特色课程: 全英语教学课程:塑性力学、英语科技论文写作 双语教学课程:弹性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科技文献检索 研究型课程:各类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讨论型课程(含新生研讨课、专题研讨课):力学仿真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与发展 创新实践课程:力学基础知识综合强化训练 依托行业课程: 土木类: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数值分析、实验力学、塑性力学、工程测量学、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CAD、建筑工程施工、振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建筑结构抗震防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地下结构设计等; 机械类: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电工学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塑性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航空类: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数值分析、实验力学、塑性力学、板壳理论、航空航天概论及力学应用、飞机结构设计、飞机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力学仿真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教学计划总体安排表 学年 学 期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周) 理论教学 考   试 入学教育 军 训 课程设计 大 作 业 工 程 训 练 电子实习 综合实验 社会实践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 其 它 实 习 中外合作项目 毕业设计 就业安排 机 动 假 期 小 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一 1 C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D D D 14 2 1 3 20 2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M B B J 16 2 1 1 20 二 3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18 2 20 4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K G G E E B B 13 2 2 2 1 20 三 5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K E E B B 15 2 2 1 20 6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I E E B B 15 2 2 1 20 四 7 研究生学习阶段,同时完成本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16 2 2 20 8 2 15 3 20 *四 9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Q Q B B 16 2 2 20 10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L L Q Q Q 2 15 3 20 合 计(周) 107 14 1 3 6 / 2 / 1 1 2 2 1 / 15 5 160 注:带“*”部分是指用于未获得推免硕士资格学生的附加教学计划 二、各类课程学分登记表 课程类别 课程要求 学分 学时 备注 理论教学 公共基础课 必修 63.0 940 通识 10.0 160 学科基础课 必修 39.0 640 选修 4.5 72 专业领域课 必修 / / 选修 23.5/28.5* 376/456* 合计 140.0/145.0* 2140/222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必修 31.0 31周 选修 3.0 3周 本科毕业学分要求 174.0 必修 133.0 选修 31.0 通识 10.0 179.0* 必修 133.0* 选修 36.0* 通识 10.0* 本硕(硕士阶段课程学分要求) 15.0+10.0=25.0 本博(博士阶段课程学分要求) 23.0+12.0=35.0 注:通识课在合计中计入选修一项中。带“*”部分是指未获得推免硕士资格学生的学分要求统计。 三、专业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 程 代 码 课程名称 是否必修 学时数 学分数 开课学期 知识架构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总学时 上机 实验 公 共 基 础 课 14309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 修 课 (48) (36) 3.0 3 A1 C5 14310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6) 48 6.0 5 A1 C5 1430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24 2.0 4 A1 C5 14309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 36 3.0 6 A1 C5 143094 形势与政策 (128) 2.0 A1 C5 144001 大学英语(一) 64 4.0 1 A8 B6 B7 C3 144002 大学英语(二) 64 4.0 2 A8 B6 B7 C3 145268 C++程序设计基础 48 3.0 1 A3 B2 C4 14527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32 2.0 2 A3 B2 C4 152001 体育(一) 32 1.0 1 B7 C3 152002 体育(二) 32 1.0 2 B7 C3 152003 体育(三) 32 1.0 3 B7 C3 152004 体育(四) 32 1.0 4 B7 C3 106001 军事理论 (16) 1.0 2 A5 140191 微积分Ⅱ(一) 80 5.0 1 A4 B2 C4 140192 微积分Ⅱ(二) 80 5.0 2 A4 B2 C4 130199 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一) 48 3.0 1 A3 B2 C4 141005 大学物理Ⅲ(一) 64 4.0 2 A3 B2 C4 141006 大学物理Ⅲ(二) 64 4.0 3 A3 B2 C4 141007 大学物理实验(一) 32 32 1.0 2 A3 B2 C4 141008 大学物理实验(二) 32 32 1.0 3 A3 B2 C4 140197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48 3.0 1 A4 B2 C4 14001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 3.0 2 A4 B2 C4 人文科学领域 通识课 96 6.0 A1 社会科学领域 6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