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老师课件-师范教育学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学派简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心理学的学派简介 1、行为主义心理学 2、精神分析心理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 1、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分为旧行为主义(华生)和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基本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组合。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是刺激—反应(S-R)。 华生(1878—1958)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Broadus.Watson )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的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就是要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规律,使人们能从已知刺激预知机体的相应反应或从已知反应来反推其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的目的。“给我一打健康的孩子,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任何你想他成为的人” 斯金纳(1904——1990)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箱 • 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 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 2、精神分析心理学 亦称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论和泛性论。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 Sigmund 18561939) 潜意识论 •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潜意识 – 主张人的心理有三个层次: • 潜意识: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 前意识:指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失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论 意识 现实原则: 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解除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 前意识 中间环节: 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担负一定的稽查作用。当前意识丧失警惕,被压抑的欲望或本能也能伪装渗入意识。 潜意识 快乐原则: 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非理性等。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人格学说——三部人格结构 超我 super-ego: 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自我 ego: 代表理性与机智。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过滤器。 本我 id: 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快乐原则。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 泛性论 • 把性欲(libido)理解为寻求广义上的快感,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发生原因; – 按照力比多投射的身体部位,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肛门期、性器期、性潜伏期、生殖期; (1)口腔期(0-18个月) 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 (2)肛门期(18-36个月) 随着成熟,婴儿获得了依照自己的意愿大小便的能力。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满足婴儿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方式。但这一时期也正是成人对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要求婴儿在找到适当的场所之前必须忍住排泄的欲望,这与婴儿的本能产生了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母亲在训练婴儿大小便时的情绪气氛对其未来人格发展影响重大。过分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形成顽固、吝啬的性格;而过于宽松又可能形成浪费的习性。 (3)性器期(3-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性器官成为全身最敏感的部位,儿童常以抚摸性器官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都会产生想与异性父母有性爱关系的欲望,即所谓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吸取他们的行为、态度和特质进而发展出相应的性别角色而获得解决。 (4)潜伏期(6-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本能是相当安静的,有关性的和侵犯的幻想大部分都潜伏起来,埋藏在无意识当中。性器期时性的创伤已被遗忘,一切危险的冲动和幻想都潜伏起来,儿童不再受到它们的干扰。儿童可以自由地将能量消耗在为社会所接受的具体活动当中去,如运动、游戏和智力活动等。 (5)生殖期 一般女孩于11岁开始,男孩于13岁开始。随着生殖系统逐渐成熟,性荷尔蒙分泌的增多,性本能复苏,其目的是经由两性关系实现生育。这一时期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及结婚等活动中,以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 他的主要著作有:   《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响巨大、影响深远。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一)心理学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德)艾宾浩斯 1、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源远流长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及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2、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历史短暂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情感等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哲学研究》杂志,出版《生理心理学纲要》专著。1879年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2、1903年美国桑代克著成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概述 1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期的心理活动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阶段性与连续性 顺序性(如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遵循头尾法则、远近法则) 不平衡性(如大脑发育的两个高峰期:5-6、13-14) 系统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各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的结果) 个别差异性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 “龙生龙,凤生凤”,此观点正确吗?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身体外形、体内机能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1、小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1)认识过程包括: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与知觉同时发生,因而合称为感知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概况的间接的反映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 2)小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特点及相应教育 感知觉:感知物体形状要与具体事物联系,观察事物目的性不明确, 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常被周围环境刺激而忘记学习目的 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约10-11岁。 注意:小学生注意范围狭小、不稳定,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差 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注意持久性差异: 5-7岁, 15分钟 7-10岁, 20分钟 10-12岁, 25分钟 12岁以上, 30分钟 想象: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如语文学习中的课文结尾创编) 记忆:小学生擅长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机械记忆,无意记忆占有优势,有意记忆处于不断发展中 2、小学生情感发展过程的特点与教育 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等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情感进一步分化(以笑为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好坏 3)情感稳定性不断加强 4)各种高级情感开始发展,但对高级情感的理解还是觉得太“抽象”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行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2、小学生情感发展过程的特点与教育 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等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情感进一步分化(以笑为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好坏 3)情感稳定性不断加强 4)各种高级情感开始发展,但对高级情感的理解还是觉得太“抽象”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行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好坏 3)情感稳定性不断加强 4)各种高级情感开始发展,但对高级情感的理解还是觉得太“抽象”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行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三、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 2、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 3、性成熟 第一性征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成人感和独立感出现,从而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出现新的情感体验。因此,应注意丰富初中生的精神生活,开展课外活动,引导男女同学自然交往,避免社会上不良气氛的影响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认识过程 1)感知觉发展:感知能力日趋完善,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精确性、稳定性有很大提高,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提升 2)注意的发展:有意注意明显增强,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