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教学课件PDF版23

举报
资源描述
经济林病害的概念与症状 林木病害的概念经济林木在长期的自然条件和人工选择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群体,对周围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与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平衡关系。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或打破它与其他生物的生态平衡关系时,就会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造成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损失,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林木病害。经济林木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简称为病理程序。如果经济林木在短时间内受到外界因素(虫咬、机械伤,以及雹害、风害)袭击造成的伤害,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理程序,不能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或损害。伤害可消弱生长势,伤口往往成为病原物入侵的门户,诱发病害的发生。经济林木病害是对人类生产和经济损益而言的。如许多豆科树种受根瘤菌感染后生长更好;郁金香受病毒的侵染使单色花成为杂色花,增加了它的观赏价值;茭白由于一种黑粉菌的侵染使茎基部肥大而可供食用。这些现象提高了其经济价值,人们都不列为病害的范畴。在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经济林木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引起林木病害的病原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经济林木受到侵染性病原的侵染而引起的。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和螨类等。这类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田间常先出现中心病株,有从点到面扩展危害的过程。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持续作用引起的,无侵染过程,也称为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营养失调、气候不适、环境污染、林木药害等因素。()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营养缺乏包括缺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等。表现为老叶叶脉发黄、早衰,幼叶黄化、顶枯,叶色退绿或变色,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斑点或皱缩、簇生,根系不发达等。营养过剩会导致对林木的毒害,如钠、镁过量导致的碱伤害,使植株吸水困难;硼和锌过量导致植株退绿、矮化、叶枯等。()气候不适。气候不适包括温度、水分、光照、风等不适宜的环境。高温容易造成灼伤,如树皮的溃疡和皮焦、叶片上产生白斑和灼环等。林木的日灼常发生在树干的南面或西南面。日灼造成的伤口为蛀干害虫和枝干病害病原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冻害和冷害。低于 的冷害常造成变色、坏死和表面斑点,出现芽枯、顶枯;以下的低温所造成的冻害,使幼芽或嫩叶出现水渍状暗褐斑,之后组织逐渐死亡。霜冻、冻拔是常见的低温伤害。土壤水分过多,植物根部窒息,导致根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水分过少,引起植物旱害,植物叶片萎蔫下垂,叶间、叶缘、叶脉间或嫩梢发黄枯死,造成早期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植株凋萎,甚至枯死。光照不足,导致植株徒长,植株黄化,结构脆弱,易倒伏;光照过强,一般伴随高温、干旱,引起日灼、叶烧和焦枯。高温季节的强风加大蒸腾作用,导致植株水分失调,严重时导致萎蔫,甚至枯死。()环境污染。主要指空气污染。其他还有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化工废气,如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等。引起植物斑驳、退绿、矮化、枯黄、“银叶”、叶色红褐或黄褐、叶缘焦枯、小叶扭曲、早衰、提早落叶等。()药害。指使用化学农药或激素不当对经济林木引起的伤害。表现为穿孔、斑点、焦灼、枯萎、黄化、畸形、落叶、落花、落果、基部肥大、生长迟缓等症状。非侵染性病害不但直接给经济林木造成严重的损失,削弱了经济林木对某些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同时也为许多病原生物开辟了侵入途径,容易诱发侵染性病害。相反,侵染性病害也会削弱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经济林木病害症状类型的观察经济林木感病后发病的顺序,首先是生理病变(如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加强,同化作用的降低,酶活性的改变,水分和养分吸收及运转的异常等),继而是组织变化(如叶绿体或其他色素的增加或减少,细胞体积和数目的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坏死),最后是形态变化(如根、茎、叶、花、果的坏死、腐烂、畸形等)。发病林木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最后表现出的病态特征称为病害的症状。对某些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来说,病害症状包括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两方面的特征。发病林木在外部形态上发生的病变特征称为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称为病征。所有的林木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征。由于病害的病原不同,对林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林木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有的是病征显著,有的是病状显著。根据其主要特征,可粗略划分如下。病状病状是寄主植物感病后,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的种种不正常状态,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图)。()变色:观察杨树花叶病毒病、栀子黄化病等标本。林木病部细胞内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被破坏,其他色素形成过多,从而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常见的有褪绿、黄化、花叶、白化及红化等。叶片因叶绿素均匀减少变为淡绿或黄绿称褪绿;叶绿素形成受抑制或被破坏,使整叶均匀发黄称为黄化,另外植物营养贫乏或失调也可以引起黄化;叶片局部细胞的叶绿素减少使叶片绿色浓淡不均,呈现黄绿相间或浓绿与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还使叶片凹凸不平)称花叶,花叶是林木病毒病的重要病状;叶绿素消失后,花青素形成过盛,叶片变紫或变红称红叶。()坏死:观察杨树褐斑病、杨树灰斑病、柿树角斑病、苹果轮纹病等标本。仔细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及病斑上是否有霉点、小黑点等出现。林木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称为坏死,常表现为斑点、叶枯、溃疡、枯梢、疮痂、立枯和猝倒等。斑点是最常见的病状,主要发生在茎、叶、果实等器官上。根据颜色不同,斑点一般分褐斑、黑斑、灰斑、白斑、黄斑、紫斑、红斑和锈斑等;根据形状分为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和不规则斑等。()腐烂:观察松烂皮病、杨溃疡病、桃树腐烂病、银杏茎腐病等标本。病组织的细胞坏死并解图 常见病状类型(仿中南林学院)皱缩;青枯;干腐;根癌;溃疡;叶斑体,原生质被破坏以致组织溃烂称为腐烂。如根腐、茎腐、果腐、块腐和块根腐烂等。根据病组织的质地不同,有湿腐(软腐)、干腐之分。()枯萎:观察榆树枯萎病、松材线虫枯萎病等标本。根部和茎部的腐烂都能引起枯萎,但典型的枯萎是指植物茎部或根部的微管束组织受害后,大量菌体或病菌分泌的毒素堵塞或破坏导管,使水分运输受阻而引起植物凋萎枯死的现象。()畸形:观察杨树根癌病、泡桐丛枝病、桃缩叶病、松瘤锈病等标本。林木受病原物侵染后,引起植株局部器官的细胞数目增多,生长过度或受抑制而引起畸形。常见的畸形有病株生长比健株细长称徒长;植株节间缩短,分蘖增多,病株比健株矮小称矮缩;植株节短枝多,叶片变小称丛枝;根茎或叶片形成突出的增生组织称瘤肿。()流胶或流脂:观察桃树流胶病、针叶树流脂病。感病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该类病病原复杂,有生理性因素,又有侵染性因素,或是两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症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是鉴定病原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病症往往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才出现;有些病害不表现病症,如生理性病害。病症主要有下列 种类型(图)。()霉状物:观察霜霉、青霉、黑霉、赤霉、绿霉等标本。病原真菌感染植物后,其营养体和繁殖体在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霉层。()絮状物:观察紫纹羽病标本,病部产生大量疏松的棉絮状或蛛网状物。()粉状物:观察黄栌白粉病,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锈状物:观察苹桧锈病。病部表面形成多个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粉状物。()点粒状物:观察柑橘炭疽病标本。病部产生黑色点状或粒状物,半埋或埋藏在组织表皮下,不易与组织分离;也有全部暴露在病部表面的,易从病组织上脱落。()脓胶状物:观察桃细菌性穿孔病标本。病部溢出含细菌的脓状黏液为菌脓,干后成黄褐色胶粒或菌膜。图 几种常见的病征类型(仿中南林学院)粉霉状物;锈状物;膜状物;粒状物;菌伞;细菌在病组织上的溢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