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清代,许多大陆百姓移民到台湾,成为开发台湾最早的人群。台湾岛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横跨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成为支撑大陆移民的精神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人到台湾谋求生存与发展。儒家文化促进清代两岸海洋交通及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的北伐,朝廷颁布了海禁等政策法令。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大军收复台湾之后,台湾才重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此后,清廷宣布开界,海禁正式结束。台湾的收复,标志着清朝完成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从此,清朝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广施恩惠仁政,培养道德风尚,消除战争气氛,以儒家文教礼乐治民,使儒家文化在台湾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以往任何朝代,也极大加速了两岸海洋交通运输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洋交通往来开始常态化,官员的调动、民众的出行、货物的运输等使台湾海峡的海上交通变得颇为忙碌。正如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所说,“事实证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正是在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管辖之后。”例如,清人倪赞元提到:“北港实属海汉,通金、厦、南澳、日本、吕宋等处,商船萃荟。”当时的北港是一个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地区的海湾城镇,是台湾的主要港口之一,且是大陆民众移民到台湾垦荒的重要登陆地。它与福建、广东甚至是日本、吕宋等地都有频繁的海洋交通运输。这说明台湾与大陆以及海外的海洋商业交通在海禁政策解除之后获得了巨大的释放,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此时得到有力的提升。儒家文化引导清代台湾各移民族群和平相处。清代早期,台湾移民激增,使台湾的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但由于移民来自大陆不同的省份和地域,难免存在着生活习惯差异、语言沟通障碍和土地利益之争。台湾慈裕宫的劝中垅泉漳和睦碑记中就记载了这段历史,碑记引用了孔子弟子子夏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及孟子提出的“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以其中蕴含的和平思想来劝说各移民族群民众和睦平等、友好相处。另外,碑记还以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教育和劝诫各族群,不要把祖籍地域作为乡亲分类的唯一依据,应当将所有人全然视为同类、家人,如此才是异于禽兽的人类社会伦理关系。最后发出倡议,希望各移民族群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表达了民风淳朴敦厚、同享升平之乐的美好愿景。可以看到,因为儒家文化在两岸巨大的影响教化作用,几乎使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化解矛盾,亲如家人,足见儒家文化在清代台湾民众中展现出的亲和力。在清代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儒家文化在促进两岸海洋交通运输业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台湾早期各移民族群化解矛盾、和平相处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文化枢纽。(摘编自潘志宏儒家文化:清代海峡两岸之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化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得以传人台湾,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B清政府在台湾推行儒家文化,具体表现为当时的台湾海湾城镇北港“商船荟萃”。C因为赴台移民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所以极容易产生各种差异、矛盾乃至争斗。D儒家文化以其巨大的教化作用,化解了台湾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间的矛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论证儒家文化是清代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B文章第二段将台湾在海禁政策解除前后的经济面貌进行了对比,突出仁政的作用。C文章第三段以碑记为例,证明儒家思想具有教化台湾各移民族群和睦相处的功能。D文章着重阐述了儒家文化在清代如何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B儒家“仁政”思想在台湾得到大力施行,是台湾海洋交通运输繁荣的政治保障。C文中碑记内容蕴含儒家思想,反对将祖籍地域是否相同作为乡亲分类的标准。D儒家思想可为我们构建两岸和谐关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双减”政策出台后,来自家长的声音中也有一些质疑和不安,不少家长开始更加焦虑地自行“补位”:花更多的钱选聘高端私教给孩子在家补课,或者千挑万选买齐各类复习资料。这些补位的误区深刻反映出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惯性。只有打破这种惯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确补位,才能实现“双减”的根本目标。在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理被加倍激化,加上教育被逐利的资本裹挟,使得“考高分读好学校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一些家庭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中,只有物化的、可视的结果,没有关注人的情感、精神与生命本真。家长应重塑家庭教育目的观:关注价值塑造,把“做有用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关注身心素质,把“做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关注生活质量,把“做有趣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人生爱好和审美意趣。另外,家长可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定位,转变“指挥者”“督导者”“审判者”的角色,做好孩子的守护者、支持者、陪伴者,营造民主平等、快乐幸福的家庭氛围。(摘编自“双减”落地后家庭教育须正确补位,中国教育报)材料二:(摘编自调查:“双减”实施后 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国青年报)材料三:“专人一对一沟通”“基于个人资料并结合意向学校进行量身定制”“定制一份精美的简历,能助你提高 90%的升学率”据央广网报道,目前市场上存在小升初简历制作的“小市场”,专为小学生和家长提供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简历定制服务。竞争的下沉是造成家长焦虑心态的直接原因。父母都希望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进而能够进入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乃至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在全国绝大部分初中实行划区派位后,部分家长对未知的结果感到焦虑。个别初中因办学特色拥有限额的自主招生权利,使少数家长认为自己重获了选择权,心中的焦虑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很快他们又陷入了另一种焦虑:名额有限竞争相对激烈,如何让自家孩子脱颖而出?嗅到商机的小升初简历服务由此产生。部分商家夸大小升初简历的作用,声称一份精致的简历可以提升孩子的被录取概率,部分家长因此将之视为名校的“敲门砖”,一度趋之若鹜。(摘编自迷信小升初简历是歧路,中国教育报)材料四:“双减”,首先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目前超过 94%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作业少了,质量却不能降,时间短了,效果却不能减。3 个月来,不少地方创新探索作业管理减量增效。江西南昌市京安学校严格落实作业时长要求,学生作业以“悦”为重点,包括悦读、悦跑、悦动每天回家阅读优秀书籍,至少运动 10 分钟,做一项家务。“既不给家长增添额外负担,又能让孩子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该校校长陈英说。在一些地方,开展课后服务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一定工作量。新问题如何解决?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分担教师压力,有的学校在管理上加强统筹,调动更多教师,避免部分教师工作量过大。还有的则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员等补充师资。一些地方探索出关爱举措:吉林长春市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通过采取弹性上下班制、开设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等方式,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浙江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给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安排了特别的“关爱假”。(摘编自作业减量增效,校外培训减压,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双减”过后,家庭教育存在补位的误区。打破了家长的焦虑惯性,“双减”的根本目标就能实现。B“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人群体缓解比例较其他的低。C小升初简历制作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部分商家夸大简历的服务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加以监管。D许多学校正在创新探索作业管理减量增效,例如江西南昌市京安学校缩短作业时长,以“悦为重点。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双减”政策能适当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焦虑。B在材料的事例中,家长迷信小升初简历,想要将孩子送进“名校”,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C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大部分家长的焦虑正有所缓解,材料三中的现象属少数,教育生态已经优化。D从材料四可知,“双减”首先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让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6“双减”不仅仅是“减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加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做好“加法”。文学类文本阅读冰花种子王腾“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面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滴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 7 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颖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