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电缆公司项目管理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特种电缆公司项目管理 特种电缆公司 项目管理 目录 一、 新型运营方式在服务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二、 工业4.0对运营管理模式的重构 2 三、 运营管理的目标和实质 4 四、 运营管理及其重要性 4 五、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 5 六、 科学管理(1910~1920年) 6 七、 网络计划方法及其步骤 9 八、 关键链 11 九、 时间—成本优化 12 十、 时间—资源优化 13 十一、 项目基本情况 14 十二、 产业环境分析 16 十三、 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17 十四、 必要性分析 19 十五、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19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20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3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5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28 十六、 项目规划进度 29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29 一、 新型运营方式在服务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收益管理等在服务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互联网运营、最优服务技术、即时顾客化定制等已成为运营管理的热点问题。 英国乐购曾对其供应链系统进行精益运营实践,形成了一个由消费者需求触发的不间断价值流,供应链从原有的供应商推动变成了由客户需求拉动。 二、 工业4.0对运营管理模式的重构 1、工业4.0简介 工业4.0是指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实现企业制造系统的网络化集成以及价值链数字化集成,进而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全面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和制造业的商业价值工业变革。 工业4.0是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启动的一项战略计划,现已提升为德国国家级高科技战略。工业4.0与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异曲同工。 为了实现这一高技术战略,需要以下六项措施予以支撑: (1)创新组织管理; (2)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 (3)建立复杂管理系统的优化模型; (4)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 (5)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范; (6)加强专业教育。 2、工业4.0对运营管理模式的重构 如果说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那么,工业4.0就是智能制造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产业将被重新定义,智能机床、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RFID传感器、3D打印、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运营管理视角看,在工业4.0时代,需要重新思考企业的价值取向、组织架构、管理模式,需要重新构建企业的运营体系,需要创新产品研发方式、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物流配送方案、顾客服务流程等运营管理模式。 以下运营管理方案正在或将要得到实现。 (1)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能够直接从顾客那里获取个性化需求,并通过设计与制造的大规模定制将其实现。 (2)柔性化的制造。能够更好地响应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变化。需求管理、设计变更、过程管理、维护更新等变得更灵活。 (3)智能化的运营管理。以CPS为基础,实现人、设备、产品的互联互通,对价值链节点企业数据以及市场数据、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研发数据、工艺技术数据、设备数据、生产过程实时数据、产品与服务数据、物流配送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以给出更加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案。 三、 运营管理的目标和实质 运营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增值。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达到顾客满意,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顾客满意是前提,只有达到顾客满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运营管理的实质可概括为三句话:通过有效管理实现增值,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基础上的资源集成,满足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特定的需求。 四、 运营管理及其重要性 运营管理可定义为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运营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组织与控制。 一个典型的企业组织由多种职能相互配合来实现其目标。其中,运营职能是核心。运营职能旨在实现“输入一转换一输出”过程的增值,这就决定了其核心地位。企业组织的三个基本职能是运营、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职能,如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后勤保障等。 企业组织的规划与控制,如选址规划、工作设计、质量控制、库存管理、进度安排等都是由运营职能来实现的。 企业组织的其他所有活动,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都与运营管理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五、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工厂大规模化生产取代工厂个体手工作业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又扩展到美国和其他国家。之前农业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制造业采取的是手工作坊方式,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和其徒弟在作坊里加工出来的。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变化。许多发明创造改变了生产方式,机器代替了人力。其中,最具重大意义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劳动分工概念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提出。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制造业提供了机械动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是指让每个劳动者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的某一部分工作。亚当•斯密认为: (1)分工可重复单项操作,提高熟练程度,进而提高效率; (2)分工可减少变换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工具和机器的改进。 1801年,美国人伊菜•惠特尼提出了标准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且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正是采用了标准化,才实现了零件的可互换性,零件才无须定制,才能快速批量生产,才能以标准化的方式生产上万支滑膛枪,才使得后来福特汽车装配线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尽管发生了这些巨大的变化,但管理理论与实践并未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时人们迫切需要更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生产。 六、 科学管理(1910~1920年) 到了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给工厂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泰勒是科学管理原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同时实现雇主和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才能永久地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以此为出发点和基础,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精髓在于: (1)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和改进,以便采用科学的作业方法; (2)建立在方法研究基础上的差别计件工资制; (3)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科学地选择并培训工人; (4)设立计划部门,负责方法研究与标准化、进度安排、成本分析、业绩考核与工资发放以及纪律检查等管理职能,即管理职能从实际执行业务中分离出来; (5)来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即推行科学管理原理,旨在实现工人财富和资本家财富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泰勒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实现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但其思想并不总是受到工人的欢迎。工人认为采用这些方法后产出增加了,而他们的劳动报酬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当时,确实存在有些企业为追求效率而让工人过度劳动这一问题。最终,美国国会在公众呼声下就此事举行了听证会。1911年泰勒被要求到会作证,也就是这一年,他的划时代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了。那次听证会事实上促使了科学管理原理在工业领域的推广。 除了泰勒以外,还有不少先驱对科学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学者及其管理思想。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是一位工业工程师,被称为“动作研究之父”。莉莲•吉尔布雷斯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她把心理学的成果应用于动作研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萌芽。吉尔布雷斯夫妇将研究集中在有关工人疲劳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节约动作的10个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用于操作和动作的改进与优化。 享利•甘特看到了非物质利益对激励工人的价值,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甘特图。利用甘特图,能够使计划的编制更加快捷和直观。 亨利•福特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为汽车行业采用大量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汽车进入了美国普通居民的家庭。20世纪初,汽车在美国开始畅销,福特公司的T型车大获成功,供不应求。为提高运营效率,福特组建了汽车装配线。需要指出的是,福特之所以能够使大量生产变成现实,一方面在于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论,并充分采用了惠特尼提出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于他把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系统地应用于工厂管理。 七、 网络计划方法及其步骤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庞大而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项目,它们工序繁多、协作面广,常常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在有限的资源下,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费用,最好地完成整个项目,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研究和发展网络计划方法。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和兰德公司首先提出并开始应用一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一关键路线法。第一年应用CPM所带来的节约量就达100多万美元,相当于该公司用于研究开发CPM所花费用的5倍以上。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从核潜艇上发射“北极星”导弹时,提出并应用了另一种计划管理方法——计划评审技术,使工期由计划的10年缩短为8年。PERT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961年,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署规定,凡承制军品必须用PERT制订计划并上报。统计资料表明,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既定条件下,采用PERT就可以使进度提前15%~20%,节约成本10%~15%。在CPM和PERT应用过程中,为满足某些特别需要,又发展出优先网络、概率网络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网络计划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其中,CPM与PERT最具代表性。 CPM是一种网络计划技术。它用网络图表示项目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决定工期的关键路线,在一定工期、成本、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优项目计划方案。PERT是一种类似于CPM的网络计划技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CPM利用最可能值来估计活动时间,而PERT用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和悲观时间的加权值来估计活动时间。 网络计划方法各具特点,但实质相同,统称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就是利用网络图表示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分析,计算网络时间值,确定关键路线;利用时差,不断改进网络计划,求得工期、资源与成本的优化。网络计划技术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应用前的准备工作。确定WBS中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活动关系表,确定活动所需的时间及其他资源。 (2)绘制网络图。通过网络图的形式来准确描述各个活动之间的独立性和从属性。 (3)计算网络时间。计算各个活动的最早开始和最迟结束时间,以及最早结束和最迟开始时间,进而计算总时差,并确定关键路线。 (4)网络的优化。在相关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按某一衡量指标(时间、成本、资源等)寻求最优方案,保证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项目目标;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的条件下,寻求最短时间的进度计划。 (5)项目控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收集、传送、分析信息,根据进度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八、 关键链 1997年,以色列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出版了《关键链》一书,将约束理论应用于项目管理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项目计划管理,通过设置缓冲来达到整个项目的有效执行。 与传统的项目计划管理技术不同,关键链技术不仅考虑了任务间的紧前、紧后约束关系,还考虑了任务间的资源冲突。关键链技术充分考虑了项目周期的制约因素和资源瓶颈,为项目管理人员缩短项目周期指明了方向。关键链技术通过项目缓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