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专项练习 一、文学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 张岱 ,字 宗子 ,号 陶庵 , 明末清初 (朝代)文学家。著有《 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等。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这 晚上八时左右 2、余拏一小舟 撑(船) 3、拥毳衣炉火 裹、围 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5、惟长堤一痕 只,只有 痕迹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还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尽力,勉强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9、舟子喃喃曰 船夫 低声嘟哝 10、莫说相公痴不要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11、大雪三日下雪 12、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消失 13、上下一白 全,都 14、与余舟一芥 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1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16、及下船等到 三、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8)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合作探究 1.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湖中人鸟声俱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念俱灰 万籁俱寂 两败俱伤 声色俱厉 面面俱到 人赃俱获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人声鼎沸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沸沸扬扬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如此而已 如是而已 仅此而已 说说而已 (5)惟长堤一痕 惟命是从 (唯命是从) 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唯利是图) 惟我独尊 2.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凡脱俗,孤高自傲),为下文做铺垫。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落寞。 (3)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的雪后气氛,天地一色的浑然一体,以及天地的空旷、万物的渺小。 痴人“痴”在:①痴行,不顾天寒地冻,晚上独自赏雪。②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③痴情,闲情雅趣异于常人,不随流俗的孤寂、落寞。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共10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茂盛的样子 2.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C  )(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 这     (2)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3)僧澄波善弈   弈: 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拖,拖拉 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 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22·安徽合肥·二模】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客居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不值得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  距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甲】文主要运用了白描 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