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疗养院试点方案范本及框架(共65页doc)

举报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推荐………………………………………………… 中医药疗养院试点方案框架 甘肃省临夏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无公害蔬菜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址 项目名称:临夏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无公害蔬菜育苗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地址: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土桥镇大鲁村、坡头乡坡头村、桥寺乡周家寺村 1.1.2项目建设期:2012年 1.1.3项目负责人:临夏县农牧局局长张生强。 1.1.4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面积1920㎡,建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栋,每栋设计跨度9米,脊高4.5米。东西长60米,单座面积480㎡. 1.1.5.项目投资构成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 15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0万元,设备购置费50万元,安装工程费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万元,基本预备费5万元; 项目资金来源:省发改委等多渠道解决 1.1.6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甘肃省农科院、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临夏州农校。 1.1.7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概况: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公益类事业单位,设有7个职能处室、13个专业研究所、3个专业试验站和3个试验场。有国家甲级资质工程咨询中心、国家协会级绿色农业兰州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在全省不同生态区设有10个综合试验站和30多个农村试验示范基点。 主要研究领域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区域农业(旱作节水、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控制、农业生物技术、林果花卉、农产品贮藏加工、设施农业、畜草品种改良、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检验监测和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全院现有职工1811人,在职职工9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6人,高级研究人员191人、中级研究人员213人、初级研究人员262人,博士52人、硕士112人。国家级优秀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省“333科技人才工程”29人、省“555创新人才工程”31人,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6人。有3个团队进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院以来共取得各类成果83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成果24项,省部级奖励成果216项,国家专利6项。这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解决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应有贡献。 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度地区,具有典型高寒阴湿区域特征,主要担负着全省蚕豆和全州小麦、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玉米、油菜、蔬菜优良品种引进及其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产品综合利用、畜牧兽医等研究推广工作。现有职工120名,技术干部有56名,其中高级职称的14名、中级职称22名。经过49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科研、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寒阴湿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甘肃省优质蚕豆研究服务中心。多年来,该所结合高寒阴湿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全州农业生产实际,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为重点,先后共完成科研项目北8项,研究成果水平达国内领先的11项,国内先进的34项,省内领先和先进的19项。共有68项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励18项。这些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后,累计总增粮食16.29亿公斤,新增纯收益12.6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临夏州乃至全省高寒阴湿地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临夏州农业学校成立于一九八七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临夏州政府创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占地65亩(校园面积45亩,校内实习基地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学校在校生数712人,开设8个专业,18个教学班;成人大专班266人;有教职工18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1人,有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25人,讲师、工程师51人;国家级职业技能考评员6人,省级技能考评员12人;州级拔尖人才2名,学科带头人4名。学校设有园艺实训室、畜牧兽医实验室、财会模拟室、语音室、多媒体室等17个实验实训室,其中:园艺专业2005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全州教育先进集体”;“扶贫培训先进集体”、获二○○七年度州直中专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1.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单位名称:临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项目单位地址:临夏县韩集镇环城北路13号 项目单位法人代表:李董魁 临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编40名,内设县农技站、县植保站、县土肥站和县园艺站;下设25个乡镇农技站,现有职工108人,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39人;北塬地区设有10个农技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37人,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服务体系健全。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及建设条件 2.1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本项目建设地点分别位于临夏县的先锋、土桥、坡头、桥寺四个乡镇,该四乡镇为临夏县北塬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设施完善,辐射和带动效果好,可方便菜农就近订购种苗。 2.2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 临夏县位于东经102°42′至103°48′,北纬35°15′至35°48′之间,在甘肃省中部,黄河南岸。东与和政县、临夏市、东乡自治县为邻,南依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为界,小积石山耸立在县境的西部,成为与青海省循化萨拉族自治县的天然分界线,西北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毗连,北隔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县境东西最宽处53.1公里,南北最长处达59.85公里。距省会兰州150公里。 2.自然状况 ⑴地形、地貌 临夏县地势自西南向北东倾斜,西部最高点达里加山海拔4613米,北部最低点刘家峡水库,海拔1735米。地质上处于祁连山与秦岭两个褶皱带,地质构造属祁连、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地质岩层的形成,由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貌为青藏、黄土两高原地貌参半,山沟居多,山塬川水俱全。 ⑵气象条件 临夏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性的山地气候特点,气候因素随地形高度变化十分明显。春季温和,秋季凉爽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县年平均气温6.1℃,年均温度变幅为6.0~7.2℃,≥10℃积温1886.9℃;年平均降水量63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18%;年平均日照时数2323.5小时,无霜期150天。主要有冰雹、霜冻、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 3.水资源 全县自产地表水年平均为2.878亿立方米,西南山区占70.2%;境内的大夏河、槐树关河和牛津河多年平均水量为8.977亿立方米;黄河水的利用量极少。地下水总量为2.164亿立方米,分布于中高山区和西南阴湿区,占43.4%,大夏河谷区占33.3%,中部梁峁沟壑区和东北台塬区占23.3%。 4.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临夏县上马和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文教等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共计修建桥涵20座,改造道路159.34公里,完成铺油89.06公里,解决了10万多人行路难,全县总通车里程为678.25公里,实现村村通汽车。衬砌、改造、维修大小渠道706.5公里,改造中小型电灌7处,修建梯田5万亩,改造恢复和新增耕地1000多亩;改造维修学校46所,建筑面积4.18万平方米,解决了2.4万多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已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户通电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达到70.9%,24万多人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逐年提高,覆盖率达到90%。电信、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大部分地域,通讯条件明显改善。 第三章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1基础优势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临夏县北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该园区为目前临夏州申报的唯一省级示范区,总面积299.6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万亩。近年来,在临夏州、临夏县两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园区内日光温室种植无公害蔬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初步发展成为全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截止2010年,累计建成日光温室3296座,年产各类蔬菜12000多吨,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 3.2区位优势 项目所在地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明清以来“茶马互市”的中心,有西部“旱马头”之称,具有独特的区域辐射优势;同时具有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冷暖干湿气候过渡带、农牧区过渡带的“三过渡”地理优势;北部毗邻兰州,南部接壤青藏牧区,南北均为农副产品消费大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北塬地区毗邻州府临夏市,临三公路贯穿全境,东接临夏市,北通莲花码头,路网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3.3资源优势 项目所在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土壤、空气未受污染,是全县及全州最大的自流灌区,发展蔬菜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⑴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好。北塬地区土壤类型以黄麻土、白麻土为主,土层深厚,平均厚度达30~50米,基础肥力好。 ⑵雨热同期,光热资源丰富。北塬地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性山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6.8℃,年均日照时数为2567.8小时,全年太阳辐射量131.34千卡/平方公里,≥0℃的积温3005℃,≥10℃的积温2283.2℃,具有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特点。 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随着北塬渠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卫生改水工程的实施,为北塬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北塬渠从大夏河引水,水质良好,适用于生活用水。近几年通过国家投资对北塬渠进行了一、二期改建工程和北塬斗渠节水衬砌工程,干、支、斗渠全部衬砌,部分农渠也进行了衬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同时通过北塬卫生改水项目的实施,北塬地区自来水入户率99%以上。 3.4政策优势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对“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培育玉米、马铃薯、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育苗、特色林果等区域性支柱产业,着力提高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3.5技术优势 临夏县下设25个乡镇农技站,现有职工108人,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39人;北塬地区设有10个农技站,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39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5 人,其中高级职称3 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40人。同时,项目单位与甘肃省农科院、临夏州农科所、临夏州农校建立有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四章 项目的建设方案 4.1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推进标准化进程,逐步扩大基地规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服务菜农为目的,加快育苗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做大做强基地规模;从而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建设原则 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 ⑵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 ⑶坚持服务至上,扶持发展的原则; ⑷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 ⑸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则; ⑹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4.2项目规划和布局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