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20篇)

举报
资源描述
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20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详细情境中熟悉简洁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构造,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洁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依据折线统计图进展简洁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进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加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育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教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教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依据同学的答复,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消失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晰,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状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觉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状况。(提醒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状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状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状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送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示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连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沟通(着重引导同学熟悉折线统计图的构造、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答复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沟通,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争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状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晰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状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设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状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现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熟悉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依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沟通(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留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长 1、提问: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状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依据统计图答复一些简洁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沟通。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状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教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依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状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加。 出示:中国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比表(略)。 谈话:和标准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留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教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讨论。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依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状况,进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推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22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状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仔细观看,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状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状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拟大。 缘由: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拟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拟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精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状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沟通、争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依据统计图进展比拟,推断时要留意统一标准。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猛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依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简洁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构造,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供应的表格中制作简洁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严密联系及作用,能依据折线统计图进展简洁的分析或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加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把握用简洁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预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1、出例如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提醒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猜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假如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提醒)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刚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简单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状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状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沟通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拟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状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量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当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依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 3、了解构造。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状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当由哪些局部组成,在制作时应当留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沟通,教师在学生沟通的根底上进展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局部的名称,在介绍各局部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留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