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举报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从供需两端入手,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低碳经济。 一、 构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和固碳作用,重点推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因地制宜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种草改良等措施,以雨养、节水为导向,科学造林育林。推进贺兰山、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退化林草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抓好科学绿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完成10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 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系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入黄河泥沙量。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农村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泥减沙体系。优化水沙调控调度机制,加强全区干支流水库群联合统一调度,提升水沙调控整体合力。到202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8%。 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在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推进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退化林草植被修复,建设黄河上游风沙区宁夏修复站,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共建机制。实施腾格里沙漠锁边防风固沙工程、毛乌素沙地林草植被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强化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推广使用防沙治沙先进技术,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开展光伏治沙试点,科学发展沙产业。开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精准治沙重点县建设,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 创新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创建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全面开展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河段治理、国土综合整治。通过特许经营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二、 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 立足防大汛、抗大灾,补好灾害预警监测、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2025年基本建成防洪防凌减灾体系,确保黄河河套安澜。 全面提高防洪防凌能力。有序推进黄河干流堤防巩固提升,加强险工险段治理,加快清水河、苦水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依法禁止在黄河河道管理范围线内新增一般耕地和乱建建筑物,禁种妨碍行洪安全的高秆作物,确保河道行洪畅通。规范黄河河道沿岸采砂采土秩序,依法惩治非法采砂等行为。强化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大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泄洪通道,构建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进一步提高应对黄河凌汛水平,保障堤防和基础设施安全。 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以宁夏中南部易旱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库坝窖池联调联用。提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开展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设,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充实物资储备。增强流域性重特大险情灾情、极端干旱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到2025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强河湖水域空间保护。落实河湖管理有关规定,压实河湖长管理保护责任。以河湖管理范围为边界适当外延,留足河湖两岸生态空间,严禁“贴边”、“贴线”开发。加快编制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岸线功能分区,强化用途管制,严控开发强度。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管理,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 三、 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 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主要内容,深化与沿黄河省区间务实合作,加强协同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增强生态保护整体合力。推动流域毗邻省区协同开展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创新合作机制。探索推进黄河流域干支流跨省区横向生态补偿,支持宁蒙合作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加强跨省区突发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推行环境信息共享,探索建立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完善环评会商、联合执法、预警应急等区域联动机制。 协同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黄河流域“一字型”、“十字型”、“几字型”现代化交通主骨架,融入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实施定西经平凉至庆阳铁路、宝中铁路中卫至平凉段扩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机场航线网络,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规划产业协作发展平台。强化生态环境约束,深化与沿黄河其他省区产业分工合作,提高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防止高污染高耗水产能跨区域转移。统筹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产业规划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减少项目重复建设和过度集聚竞争,共同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载体功能,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四、 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服务全域。牢固树立上中下游“一盘棋”意识,在先行探索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上闯新路,在创新创造上作文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地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用水结构,明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筑牢水安全底线。 ——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最严密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绿色发展、低碳引领。从供需两端入手,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低碳经济。 五、 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以黄河干流沿线和主要灌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拦截净化设施,减少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严控农田退水直排入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以工业园区和重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工业污染治理提质增效。依法取缔工业直排口、非法排污口,推动黄河岸线1公里范围内高污染企业全部迁入合规园区,园区内实现污染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化工企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县城污水管网改造更新,重点解决市政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和污水违规溢流直排问题,2025年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地级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优于一级A标准排放,重点排水沟入黄河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标准。 资料来源:《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