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

举报
资源描述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一、 构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和固碳作用,重点推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因地制宜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种草改良等措施,以雨养、节水为导向,科学造林育林。推进贺兰山、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退化林草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抓好科学绿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完成10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 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系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入黄河泥沙量。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农村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泥减沙体系。优化水沙调控调度机制,加强全区干支流水库群联合统一调度,提升水沙调控整体合力。到202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8%。 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在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推进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退化林草植被修复,建设黄河上游风沙区宁夏修复站,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共建机制。实施腾格里沙漠锁边防风固沙工程、毛乌素沙地林草植被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强化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推广使用防沙治沙先进技术,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开展光伏治沙试点,科学发展沙产业。开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精准治沙重点县建设,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 创新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创建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全面开展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河段治理、国土综合整治。通过特许经营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以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前提,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高科技创新对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围绕现代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仪器仪表、现代农牧业等产业领域,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支持在宁夏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与东部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创新平台,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创新合作,在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园区共建等方面打造合作示范。深入开展节水、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领域应用研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积极推广优质粮食种植,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管理,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以奶牛、肉牛、滩羊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优质饲草良种扩繁,建设优质奶源和饲草料基地,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发展枸杞、畜牧、瓜菜、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繁育基地和中高端酒庄酒生产基地。 高水平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支持新能源就地消纳,探索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和就近交易新模式,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储能先进技术商业化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推进牛首山抽水蓄能等电站前期工作。建立利用新能源发电量发展光伏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激励机制,支持光伏材料基地建设。强化“西电东送”网架枢纽建设,稳定提升向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特高压直流送电。建设“宁电入湘”工程,实施青山、天都山等750千伏主网架加强等供电保障工程。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钢铁、焦化、铁合金、水泥、电石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煤制油气等现代煤化工企业建立一定规模的产能储备,提升抗风险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化工、冶金、有色等行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面向高端新材料等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实施长城、石窟寺及石刻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水洞沟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长征宁夏段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作。建设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等水文化工程。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实施一批重要遗址遗迹保护、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打造黄河宁夏段国家旅游线路。推动黄河生态、历史、文化融合转化,将山水生态、红色文化、工业遗产、休闲康养、葡萄酒等相关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 三、 大力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严控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分市县设定生产用水限额,保障生活、生态用水,健全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节水定额标准,建立年度节水目标责任制。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到县、分区管理、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合理确定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落实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用水项目和取水许可“双限批”制度。严控新增高耗水产能,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化水平。严格落实地下水用水总量、水位控制指标,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提升取用水计量能力,对黄河干支流取水口全面实施动态监管。 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优先将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原则上不再扩大灌溉面积和新增灌溉用水量。削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农田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业灌排水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选育耐盐碱植物,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推进重点工业节水改造,2025年火电、石化、冶金、有色等行业水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引导企业间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试点建立非常规水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加强建筑工程节水管理,推广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 开展智慧水利建设。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强化对水文、气象、地质的监测分析。建设“宁夏黄河云”,支持水利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数字治水样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供水网络建设,实施银川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 四、 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服务全域。牢固树立上中下游“一盘棋”意识,在先行探索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上闯新路,在创新创造上作文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地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用水结构,明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筑牢水安全底线。 ——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最严密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绿色发展、低碳引领。从供需两端入手,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低碳经济。 资料来源:《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