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学概论第二版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版自序(修改) 5 第二版简介 8 第一编 哲学基础 9 第一章 哲学论 10 哲学的特征 10 哲学基本原理与分类 13 哲学的范围 16 哲学方法论 19 哲学的价值与标准 22 哲学的发展 25 系统唯物主义 28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31 第二章 物质论 36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6 多样性统一原理 40 辩证法与系统分析方法 44 物质的普遍联系 49 系统 52 物质的运动 55 本质与现象 59 物质的发展与价值 63 宇宙与时空 68 对称性破缺 72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74 生物与人的特征 76 第三章 意识论 79 第一节 信息与语言 79 反映与意识 79 语言与思维 84 第二节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88 感知与经验 88 观察与理论 93 理性认识 95 理论方法及其局限 98 真理及其标准 101 第三节 价值与意识形态 106 认识与价值 106 社会意识 109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发展 113 改革开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116 理性与异化 118 历史 119 宗教 122 第四节 实践与意识 123 实践与意识 123 实践的特征 127 实践与社会 130 实践标准 132 第五节 科技与社会 136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36 科学的发展 139 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14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45 第二编 人类与社会 151 需求与情绪 152 人的需求 152 激励理论 155 情绪 157 人际情感 162 人际关系 165 个性与价值 169 个性与气质、性格、能力 169 心理的调控与保健 173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76 人性论 178 人的价值 183 道德观 186 流动与控制 191 社会与人 191 社会群体 193 分工与分层 194 社会流动 196 社会风险与危机 200 社会保障与储备 202 社会发展理论 208 改革、发展与稳定 208 社会运行的条件与动力 211 科学发展观 215 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 219 家庭与婚姻 223 家庭 223 婚姻与爱情 225 性 227 生育与进化 230 人生 232 教育 234 教育与社会 234 教育与学习 236 教育结构调整 240 课程与评价 241 学校建设与管理 243 教育的发展 246 组织与领导 250 社会组织 250 领导有效性理论 252 社会控制 255 组织制度 256 组织形式 261 生态与城市化 263 环境与生态 263 国土整治 265 城市化 268 第三编 经济与政治 274 第一章 价值与产权 275 第一节 价值与分配 275 商品的价值 275 价值理论 277 生产力 281 社会分配 284 社会分配的形式 287 第二节 产权与治理 289 产权制度 289 资源产权制度 293 企业产权与公司治理 295 第二章 市场与控制 300 市场有效需求 300 商业与市场营销 302 市场与效率 304 市场保护 308 市场价格体系 310 市场调节与经济危机 312 市场的发展 315 第三章 金融与财政 318 第一节 金融与货币 318 货币形式与特征 318 货币流通与货币政策 319 信用 322 资本与投资 324 金融组织与金融政策 328 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危机 330 第二节 税收与财政 334 财政收入与合理税负 334 税制及其优化 338 财政支出 341 财政政策 344 第四章 产业与经济发展 347 企业与规模 347 产业结构的发展 351 产业的国际化 356 经济的发展 360 第五章 政治基础与文化 364 第一节 政治的社会基础 364 阶级 364 政党 368 党的领导 372 政治团体 374 第二节 政治民主与政治文化 376 民主 376 政治文化与决策 380 第六章 国家与制度 384 国家 384 政治制度 389 政府失灵与行政改革 394 中国贪污腐败的根源与治理 398 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 403 人事制度 405 第七章 规范与法治 408 权力与规范 408 法律 410 法律的发展与意义 413 司法制度与改革 416 公检法制度与改革 420 犯罪与刑罚 423 第八章 军事与外交 426 第一节 安全与军事 426 暴力与安全 426 非传统安全 429 战争与军事 431 军事发展 435 信息化战争 437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与外交 440 国家主权 440 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4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教训 448 中国与国际社会 449 外交的发展 453 第四编 艺术与文化 457 第一章 艺术论 458 艺术学概论 458 艺术与生活 460 艺术的本质 464 艺术发展的原因与历程 468 第二章 艺术类型与特征 472 艺术类型综述 472 第一节 表演艺术 474 表演艺术的类型 474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475 第二节 造型艺术 477 造型艺术的类型 477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480 第三节 语言艺术 481 语言艺术的类型 481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483 第四节 综合艺术 484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485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487 网络游戏 489 第三章 作品与修辞 491 内容和形式 491 艺术作品的内容 491 艺术作品的形式 494 艺术结构 498 主题的艺术欣赏 501 修辞 502 叙事理论 504 第四章 艺术创作 507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507 艺术发现 507 艺术构思 508 艺术传达 509 形象思维 511 艺术作品的改编与翻译 514 第二节 创作方法 515 艺术的表现手法 515 现实主义 518 浪漫主义 519 现代主义 521 后现代主义 522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特殊性 523 艺术体裁 524 艺术风格 525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条件 528 第五章 艺术欣赏与美 531 艺术欣赏的过程 531 艺术欣赏的差异性 533 艺术欣赏的作用 536 美的形态与本质 537 形式美 541 内容美 543 第二节 艺术批评 549 艺术批评的意义 549 艺术标准 551 艺术批评的原则 554 艺术的价值 556 第六章 文化 561 文化及其意义 561 文化的传播与比较 562 文化的发展 564 文化变迁的原因 566 大众文化 568 消费社会 571 先进文化 574 第七章 传统文化的比较与发展 578 传统文化比较 578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582 传统文化与儒学 584 道德与德治 587 国民素质 588 对于古代历史的反思 590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 597 第八章 传播与舆论 599 信息 599 信息爆炸与传播功能 601 社会传播分类与发展历史 605 传播效果与传播理论 609 受众及其权力 611 传媒与控制 613 舆论与民意 616 舆论监督 619 第九章 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 622 第一节 信息与网络 622 信息社会的标志与特征 622 网络的社会价值 623 信息产业 625 网络社会 627 网络传播与博客 629 网络管理 631 第二节 文化产业 633 文化生产的特征 633 文化产业的发展 635 文化保护 638 文化帝国主义 639 文化的国际化与产业化 641 文化政策与战略 643 后记——人的进化与神话时代 647 第一版自序(修改) 看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写书。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从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最早的时候我只是喜欢看各种杂书,后来我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善,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内容与现实距离太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的联系。哲学本身应该是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和科学的工具,但是现在的哲学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和科学的作用并不大,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这个角度重新写一本哲学。 这本书具有两个特色。一方面它将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理论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本书包含了大量对于现行政策和新观点的解释。另一方面本书引入了大量的社会科学知识,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使得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哲学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并不认为我的答案一定正确,但是我希望我的答案能够给你们启迪,这就是我写作的主要目的。从大学时代结束开始,我就有了新哲学的想法。但是创作新的哲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2000年到现在,写了二十多本草稿,我自身的哲学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特别是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之后,在网络上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思想,大大加快了我对于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我相信这将是一本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著作。 中国古代有优秀的哲学传统,整体观、和平观、人本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的整体观与和平、统一的观念是一致的。因为世界是自然与人、社会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才会追求统一与和平,反对分裂与战争。而在社会的安全统一与和平发展中,重视发挥人的价值与作用,以人民为社会的根本,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尽管古代中国发生了多次战争,但是追求统一、和平、民主(这里的民主,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反对分裂与暴政始终是古代文化的主流。 然而优点不适当的延伸就成为缺点。古人重视统一与和平,重视意见的一致,而忽略了人的竞争与利益的多样性。重视人的价值,而忽略了自然、科学技术的价值。这些缺点,尤其是忽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导致中国没有发生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整体观、和平观以及人的自由和价值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理想,也成为指导我哲学构建的重要原则。我相信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能够通过人与环境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而矛盾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因素,可以通过事物的共同联系与发展加以克服。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事物的矛盾,容易在客观实践上分裂主体与社会,造成不同主体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平发展。 整体的发展必须通过不同要素的共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不同主体与阶级的共同实践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单一阶级就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暴力革命理论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但是由于古代哲学自身存在严重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只有通过新的社会实践与科学认识才能够完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虽然没有写下系统的哲学著作,但是由他所推动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比任何哲学著作都要深刻生动的多。邓小平打破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观教条思想,形成了以三个有利于为客观标准的实践价值观与社会观,成为我哲学创作的重要依据。本书的理论核心其实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观、价值观、社会观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长期敌对,二者互相排斥的教条主义作风妨碍了哲学的健康发展。马克思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综合。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