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重庆市合川工业园区南沙路A段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 第一节 编制说明 在认真学习领会招标文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合川工业园区南沙路A段道路工程的特点,并综合考虑到我公司近年来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掌握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遵循招标文件、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及验收标准,在满足合同条款及业主提出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前提下编写了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写过程中已充分考虑了当地实际情况和本工程特点,突出重点、难点项目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对于各分部工程、关键工序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衔接等方面问题,我们已进行了技术措施可行性论证,认为本施工组织设计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能达到确保工期和安全、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之目的。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合川工业园区南沙路A段道路工程BT建设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会会议纪要有关内容。 2.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合川工业园区南沙路A段道路工程的《道路工程施工设计图》和《排水工程施工设计图》。 3.业主组织的现场踏勘及我司对工地现场有关情况的调查。 4.我司现有的技术力量、机械设备能力以及长期从事公路、市政道路、排水管涵及挡护结构等工程施工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5.本工程施工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工程验收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8)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TJ18-2003) 4)《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92) 6)《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044-91) 7)《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9)《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 1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2)《市政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J3-90) 6.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中的有关技术规范。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一、工程地质条件: 1、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路段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最热8月,多年平均气温27.5℃,最冷1月,多年平均气温16.3℃。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且多大雨或暴雨,约占年降雨量的70%。嘉陵江为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路段区地表广泛分布稻田,季节性冲沟、小河,沿线分布零星大小不一的渔塘,场地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 2、地形地貌: 拟建南沙路A段道路工程场地位于合川区工业园区。拟建道路区地形总体中间高,两端低,地形标高201.38~300.21m,相对高差98.83m。地形总体上呈低-高-低-之起伏状,丘包与沟谷间断相连,地形坡角在丘包处较陡,一般10°~30°,局部基岩呈陡坎状,在沟谷处较缓,一般5°~10°。最低点位于K5+200附近,标高201.38 m,最高点位于K2+400附近,标高300.21m。地形坡角差异性较大。路段区稻田、渔塘分布较广泛。路段区现为原始地貌(部份地段为居民院子),路段区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拟建场地位于低山丘陵地区。 拟建场地地貌上总体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3、工程地质特征: 拟建场地位于壁山向斜南西翼(见附图),场区内岩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23°,倾角12°°,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据调查,道路沿线主要发育2组裂隙:①裂隙L1倾向142°,倾角约80°,呈半闭合状,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0.6~1.5m,延伸长度1~1.5m,节理密度2~3条/m,在场区内比较发育,为主要构造裂隙;②裂隙L2倾向为57°,倾角约63°,该裂隙多呈闭合状,无充填,裂面粗糙不平整,裂隙间距1.1~1.30m,延伸长度0.8~1.6m,节理密度约1条/m;③组倾向223°,倾角12°,为层间裂隙,闭合无充填,结合好。 4、地层岩性 据钻探揭露,路段区内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Q4me )及残坡积低液限粘土(Q4el+dl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之粉砂质泥岩和砂岩,现由新到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4.1第四系全新统(Q4) 填筑土(Q4me )褐红色,主要由粉砂质泥岩块碎石、角砾及低液限粘土组成,最大粒径约240mm;块碎石粒组约占13~25%,角砾粒组约占8~32%,碎块石、角砾之间充填粘土约占28~74%;稍密~密实,稍湿,回填时间约10年。系修筑房屋平基时填筑。零星分布于路段区,厚度 0.70m(ZK12 )~2.90m (ZK1)。为Ⅱ级普通土。 低液限粘土(Q4el+dl ):黄褐色,可塑状,含约2~10%碎石角砾,局部砂粒富集。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表层0.0~0.60m为耕植土,含植物根系。渔塘区表层0.0~0.85m为软塑状粘土。分布于拟建路段表层大部分地段。厚度 0.35 m(ZY6 )~11.50 m (ZK56)。为Ⅱ级普通土。 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粉砂质泥岩: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与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或呈透镜状赋存于砂岩中。勘察揭露最大厚度 37.10m(ZK49 )。主要分布于路段区K2+480~K3+660m、K4+60~K5+100m。 砂岩:褐黄色、褐灰色,局部青灰色,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岩屑、云母次之,局部含泥质团块,钙、泥质胶结。与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或呈透镜状赋存于粉砂质泥岩中。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1 m(ZK49 )。主要分布于路段区K0+00~K1+280m。 5、地质构造 路段区地质构造上位处合川向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31°∠4°、116∠5°、120∠1°、125∠3°、137°∠5°附近无断层分布,岩层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 5.1组产状201°~265°∠77°~84°间距0.35~1.9m,延伸长1.40~3.50m,间距一般1.0~2.3m,面平直,裂隙呈微张~闭合状,无充填胶结物或局部少许泥质夹岩屑充填,结合差~很差,为硬性结构面。 5.2组产状72°~84°∠68°~74°,间距1.5~3.2m,延伸0.5~ 4.2m,间距一般1.3~3.7m,面平直,张开宽5mm~20mm,具铁质氧化膜或少许岩屑夹层,偶见黄色粘土充填,厚约2~3mm。结合差~很差,为硬性结构面。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附录A,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6、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路段区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场地亦未见有断层。路段区现状稳定。 第三节 主要工程量 本工程主要为土石方开挖、路基、路面、排水、人行道等工作内容,其主要工程数量如下表: 沙路A段道路工程主要工程数量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1 挖方(合计 1101326 m3) 挖土方 m3 330398 挖石方 m3 770928 2 填 方 m3 521010 3 清淤换填 m3 82940 4 抛石挤淤 m3 92030 5 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厚4cm m2 159004 6 AC-16改性沥青混凝土厚5cm m2 159004 7 玻钎土工格珊 m2 159004 8 稀浆封层0.8cm m2 159004 9 22厘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m2 159004 10 20厘米水泥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5%) m2 162184 11 20厘米水泥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 m2 165428 12 预制彩色混凝土人行道面砖(25×25×5) m2 48974 13 10厘米水泥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 m2 48974 14 路缘石 m 12895 15 路边石 m 11420 16 绿化 m2 25790 第四节 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 一、施工中的要点及难点: 1.本工程包含道路、排水等内容,工程量较大,工序复杂,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按分部分项工程将投入各类机械设备并加大劳动力及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合理安排施工,组织平行及流水作业,优化施工工序,相互衔接。 2.施工区段内地形低处广布水田和耕地,为施工增加难度,施工前应进行详细测量、调查,部分填方段路堤需进行软基处理,挖方段路堑需及时进行支护。 3.由于本工程系新修道路,对于环境保护、文明施工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固体废弃物、扬尘、噪声污染等进行严格控制。 4.本工程各条道路均与已有道路或机耕道相接,施工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这几条道路的交通组织,避免因为施工造成对交通的干扰。 5.本工程中各条道路的施工,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程协调工作,相互之间道路和排水以及附属结构要作好连接处理。 第三章 主要临时设施和总平面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1.结合本工程施工特点,在满足正常施工生产的前提下,本着安全、经济、合理、整洁、文明的原则布置。 2.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3.满足节约用地和环保要求,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尽量不破坏地表。 4.满足规范化,要求标准化,具有耐久性和实用性。 5.驻地满足交通便利,生活、通讯便利,设施齐全的要求。 二、主要临时设施设置情况 1.临建设施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项目部办公室和监理办公室等可考虑租用周边建筑物,按每个施工区分别设置现场办公室、工人宿舍、搅拌场和其它临时设施。 具体用地情况详见临时用地计划表。 2.施工通道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工程交通较为便利,各施工线路均有道路或机耕道进入施工现场,对线路较长的,需分几个工区施工的道路需修建临时便道满足施工机械设备通行及运输要求。 3.施工用水、电 电就近接入,施工用水可在附近打井取水。 4.现场通讯 项目经理部和各工区安装市内电话,保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通讯联系,项目经理部与各工区用移动电话或程控电话保持联系。 三、布置说明 1.现场办公室、工人宿舍、试验室、材料库房、等均有周边租用房屋进行,对不能租用的可搭临设房屋,搅拌场设置在路线中段K2+500左侧,临设区四周应设置围栏或围墙,并按有关规定设置施工公告和标志牌。 2.根据现场情况,在施工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工地与原有道路相交处设置警告、指路标志、危险标志等标准化标志。 3.现场试验室应设置在水源和料源方便,场地开阔、交通通讯便利、材料设备进场方便,且距离项目部较近的地方,本工程中试验室统一设置在施工区场内。 4.所有临时房屋,均需严格控制住房的建造面积,精简机构,尽量避免房屋浪费。所有临建设施应按工程进度和实际需求先后建造,办公室、宿舍和库房等应优先安排,其余随工程的进展情况逐步进行。 临时用地表 用途 面积(平方米) 位置 需用时间 1.临时住房 600 道路K2+560左侧 12个月 2.现场办公室、库房等公用房屋 600 道路K2+560~K3+100左侧 12个月 3.钢筋加工房 300 道路K3+000左侧 12个月 4.临时料场 6000 道路K2+560~K3+100左侧 12个月 5.搅拌场 3000 道路K2+560~K3+100左侧 8个月 使用面积合计 10500 第四章 施工准备 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