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

一***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6MB
约54页
文档ID:33592553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 理批注版矫正版 原“I.考试性质”删除I原“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序号变为“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原“一、答卷方式;二、考试时间;三、科目分值”合并为“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 化学100分, 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 题原“四、题型”修改为“二、题型”型试卷包括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三、 试卷结构原“五、试卷结构”修改为“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为两部分原“第I卷和第II卷”修改为“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I卷”修改为“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均添加“均”控制在15分左右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结构组成试卷类型题量赋分第一部分选择题(一)①13题78分选择题(二)②8题48分第二部分必考题11题129分选考题 ③6选345分注:① 选择题(一)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② 选择题(二)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③ 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原“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修改为“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删除“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原“Ⅲ.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及题型示例”修改为“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物 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将原“2016”变为“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高考物理要求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原“(1)(2)(3)(4)”合并《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理解能力”是这样叙述的:新加的表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1)新加的表述要弄清楚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意义,而不是只限于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对于各物理量的定义,应准确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的实际背景要在理解题意和相关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所学物理公式。

只写出诸如F=ma,F=qvB等普遍公式,却没有与试题所给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说明考新增生对试题尚未分析清楚,又说明考生对公式中物理量的准确含义没有清楚的理解 例1新增例题,此题为2009年考纲说明例题旨在阐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映射高考题中有关于公式理解推理的辨析 式①和式②分别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公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式①中的E是式中q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式②中的E是式中q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B. 式①中F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这电场的电荷 C. 式②中的E是某电场的场强,q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 D.式①、②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场才成立【说明】在式①中,E表示任意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点的场强,不限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q表示放入此电场中该处的点电荷,它不是式①中产生场强E的点电荷,所以选项A、B都是错误的;F是放在电场中场强为E处的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在式②中,E是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在距点电荷q距离为r处的场强,k是由式中各量所选单位决定的比例系数,此式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成立,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2)新增表述为了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适用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区分哪些规律或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或硬背一段叙述;同时,对于相关的概念、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以具有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和错误观点的能力BA例2新增例题,此题为1992年全国卷试题旨在强调定律、定理的适用范围,映射3-5变为必考后,高考题中可以出现动量及动量守恒的选择题(定性理解的题目);可以参考2006年全国1卷20题(定性与定量的动量定理)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说明】所考察的系统确定后,这个系统经过某一过程其他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要看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果在某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则其动量必然守恒(不管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如何),否则就不守恒,这可由牛顿定律予以证明。

如果在某过程中,没有外力做功,系统内部也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否则就不守恒,否则就不守恒,这也可由牛顿定律结合功、能等概念得到证明在学习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真正理解清楚了,那么立刻就可看出,本题中系统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弹簧的左端受到来自墙 对它的外力作用(不管弹簧左端动与不动),因此动量不守恒;在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或者说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因此机械能也不守恒t/si/A00.01–340.020.030.040.05此题得分率很低,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考生并没有把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搞明白,只是记了一些结论,导致看问题不敏感,明明有外力作用,却视为不见还有些考生不从物理上弄明白定律成立的条件,遇到问题也不作具体分析,而把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局限性很大的经验作为规律,随意套用、乱用,如“子弹打木块,动量必守恒”等,本题虽属于子弹打木块,但在试题要求考察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却不守恒例3 新增例题,此题为1995年全国卷11题,旨在强调“物理中一些公式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备考中不要死记硬背一些二级结论,要弄清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同时,交流电的“四值”高考中也经常和理想变压器联合起来考察 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A. B. C. D. 【说明】学习物理,要区分什么是有普遍意义的,什么是只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有意义的例如,交流电是指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但周期性变化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弦交流电是按正弦规律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只是交流电中的一种本题图给出的交流电按另一方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对于正弦交流电,其中为交流电的最大值在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时刻电流等于最大值,其余时刻电流小于最大值因此正弦交流电通过电阻R时,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焦耳热必小于电流为的直流电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R时产生的焦耳热,故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必小于它的最大值根据计算得到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要注意,关系式给出的仅是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不少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体会书本中论述的内容,结果只要一提到交流电,就以为一定是正弦交流电,一提到有效值,就以为必是,而早已忘记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3)新增表述实际的物理问题有时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求考生有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这种能力的基础在于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融汇贯通例4 新增例题,此题为1984年全国卷四题(4),旨在说明考生要能通过所学知识灵活变通,把复杂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同时映射高考中的估算题,此类题型可以是定性加定量的解决,同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估算方法 已知地球半径R=,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说明】根据当年试卷分析,很多考生对此题感到无从下手,大部分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是这样考虑的:大气分布上疏下密,不同高处的气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设任一小块的质量为mi,重力加速度为gi,它受的重力的大小应为migi,那么怎样将这些gi不同的重量加在一起呢?因为考生不懂积分,于是感到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而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他们想到可以通过力的平衡,由大气对地面的压强来求整个大气总重量的大小,即大气的总重量的大小G应等于地球表面对整个大气支持力的大小,而此支持力的大小,也就等于大气对地球表面压力大小的总和,即等于地球表面积压力大小的总和,也就是地球表面积与大气压强P的乘积4)新增表述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常可用图像来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在高中的物理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力学的v-t图、振动图线和波形图、 I-U图等,要理解这些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图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并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lg(T/T0)lg(R/R0)011223636Alg(T/T0)lg(R/R0)011223636Blg(T/T0)lg(R/R0)011223636Clg(T/T0)lg(R/R0)011223636D例5 新增例题,此题为2010年新课标卷20题旨在物理规律、状态、过程不仅能用文字、公式表述,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图像描述映射高考中有很多图像问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v-t、x-t、I-U、B-t、F-t等图中考察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物理意义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纵轴是lg。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