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第六章 德育教学释义1德育过程2学校德育模式3德育原则4德育途径与方法 5“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6第六章 德育本章结构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本章学习目标第六章 德育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品格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一、德育概念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实践,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培养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p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p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德育目标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因素:首先,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受教育者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其次,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第三,德育目标的确立还会受到一定教育思想、哲学观点的影响p我国德育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是我国中学总的德育目标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二、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开展:一部分为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部分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内容,是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的教育前者是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德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后者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情况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
前者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德育内容的系统连贯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防止主观随意性、低效性、甚至负效性;后者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三、德育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二二)高中高中阶阶段德育内容要点段德育内容要点爱爱国主国主义义教育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教育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创业史和史和继继承承发扬爱发扬爱国主国主义义光荣光荣传统传统的教育;社会主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义现代化建代化建设发设发展前景和展前景和报报效效祖国的教育;祖国的教育;进进一步的国家一步的国家观观念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统一大一大业业的教育。
加的教育加强强民族民族团结团结,反,反对对民族分裂的教育;正确民族分裂的教育;正确认识认识中中华华民族民族优优秀思想文化秀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汲取世界先,汲取世界先进进文明成果的教育;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维护国家主国家主权权,反,反对对霸霸权权主主义义,发发展国展国际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集体主集体主义义教育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教育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员之之间团结协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为家家乡乡、社区的公益事、社区的公益事业贡业贡献力量的教育;献力量的教育;正确正确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向的人生价值观值观教育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常常识识和社会主和社会主义义教育以建教育以建设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义理理论为论为中心内容的中心内容的经济经济常常识识、政治常、政治常识识教育;初步的教育;初步的辩证辩证唯物唯物主主义义和和历历史唯物主史唯物主义义常常识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理想教育勤理想教育。
勤奋奋学学习习、立志成材,、立志成材,树树立社会立社会责责任感的教育;任感的教育;职业职业理想教育和升学、就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业指指导导;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献身于有;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中华华民族民族优优良道德良道德传统传统教育;自教育;自觉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评价能力的培养;价能力的培养;进进一步的一步的职业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和环环境道德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为规范和范和现现代交往礼代交往礼仪仪的教育与的教育与训练训练劳动劳动和社会和社会实实践教育勤践教育勤俭俭建国、勤建国、勤俭办俭办一切事一切事业业的教育;勤的教育;勤劳劳致富、用致富、用诚实劳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质量、效益、服量、效益、服务观务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学工、学,学工、学农农、军训为军训为主的主的劳动劳动及社会及社会实实践践锻炼锻炼和和艰艰苦苦奋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斗精神的培养教育社会主社会主义义民主民主观观念和遵念和遵纪纪守法的教育。
我国社会主守法的教育我国社会主义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权利与利与义务义务的教育;遵守的教育;遵守宪宪法,尊重人法,尊重人权权,维护维护社会社会稳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违法乱法乱纪纪行行为为的教育;自的教育;自觉觉遵守学校遵守学校纪纪律和律和规规章制度的教育章制度的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质的教育自尊自的教育自尊自爱爱、自、自强强自立、开拓自立、开拓进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春期心理健康、友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春期心理健康、友谊谊、恋、恋爱爱、家庭、家庭观观的教育和行的教育和行为为指指导导;坚坚强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训练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实践,内化外部环境影响,从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研究德育过程在于揭示德育过程的规律,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德育目标需要通过德育过程来实现第二节德育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把社会要求和规范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是学生内在的品质品德与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是学生外在的社会要求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l 品德的基本要素人的品德由相应的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知,指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道德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情,指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社会道德观念,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时所产生的喜善厌恶的体验意,指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行动反应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l品德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品德的诸因素是统一完整的结构,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联系,彼此共同构成品德的整体知是行的基础,情是调节行的动力,意是行的杠杆,行是知的源泉,又是知的归宿总之,品德是以知为基础,行为目标,情、意为内驱力的集合体德育过程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才能形成学生相应的品德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l德育过程的多端性由于知、情、意、行诸因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学生生活背景不一,因此,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
教育者应从学生知、情、意、行最为薄弱的部分入手,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品德的发展状况从不平衡趋向平衡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l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德育过程是把社会性规范内化为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目标当学生的道德行为已成为习惯时,我们才能肯定他形成了某一方面的品德人的行为习惯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养成和巩固的,因此,活动和交往成为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l德育过程中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从兴趣性向目的性过渡,从生活性向生产性过渡,从道德性向政治性过渡,从小范围、近距离向大范围、远距离过渡因此,他们的活动和交往总是具有非成人化,但又越来越成人化的特色青春期学生的活动与交往还往往具有集体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具有如下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