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教师资格高分预测模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 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问题】 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对此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  )。 A.碳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 B.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 C.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碳 D.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答案】 D 2. 【问题】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最后教师作出总结。这种属于结束技能类型中的(  )。 A.悬念启下 B.比较异同 C.巩固练习 D.拓展延伸 【答案】 C 3. 【问题】 生产上常用嫁接的方法进行果树的营养生殖,这种生殖的优势是能够( )。 A.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B.获得新的优良性状 C.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D.培育高产的新品种 【答案】 A 4. 【问题】 在讲解细胞分裂时,演示自制的细胞分裂动感模型说明了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哪个作用?() A.设置悬念 B.巩固旧知识 C.突破难点 D.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答案】 C 5. 【问题】 一些实验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过程错误的是(  )。 A.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细胞质流动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答案】 B 6. 【问题】 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 C 7. 【问题】 著名的“白板说”的倡导者是()。 A.卢梭 B.杜威 C.洛克 D.斯宾塞 【答案】 C 8. 【问题】 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总是先于感知运动的发展,这体现心理发展的特点是(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 B 9. 【问题】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D 10. 【问题】 下列四种生物中,哪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的细胞有明显区别 (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答案】 B 11. 【问题】 科学家研究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来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呈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这就是()。 A.转基因生物 B.生物反应器 C.仿生学 D.动物乳房工业 【答案】 B 12. 【问题】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这一实验结论、该实验探究的过程及使用的方法与实验带给学生的“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该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  )特点。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 A 13. 【问题】 将成熟胡杨细胞放在三种不同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三天,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为实验组 B.茉莉酸为无关变量 C.NaCl为因变量 D.茉莉酸可抑制质壁分离 【答案】 D 14. 【问题】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关于这种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15. 【问题】 学期结束前,教师为总结生物学教学拟定了详细计划,对学生本年级所学生物学内容进行了测验考试,这样的考试属于(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配置性评价 【答案】 A 16. 【问题】 下列显微镜操作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B.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D.在观察脂肪的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答案】 D 17. 【问题】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雄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了甲、乙两个异常精细胞,精细胞甲的基因型和性染色体组成为aYY,精细胞乙的基因和性染色体组成为AXbY。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精细胞甲和精细胞乙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B.与精细胞乙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都是异常精细胞 C.精细胞甲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多复制一次 D.精细胞乙形成的原因是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未分离 【答案】 C 18. 【问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初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  )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面向全体学生 C.倡导探究性学习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案】 D 19. 【问题】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A.目的性 B.预见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答案】 C 20. 【问题】 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最大区别是(  )。 A.乳酸菌是多细胞个体.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 B.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乳酸菌没有细胞壁.酵母菌有细胞壁 D.乳酸菌只能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生存.酵母菌只能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下生存 【答案】 B 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 1. 【问题】 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 A.发展性研究 B.评价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E.应用性研究 【答案】 ABD 2. 【问题】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整体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迁移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E.生理适宜原则 【答案】 AC 3. 【问题】 中学生的观察力具体表现为(  ) A.目的性强 B.准确迅速 C.长期坚持 D.认真刻菩 E.正确理解 【答案】 ABC 4. 【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答案】 ACD 5. 【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类,即( )。 A.有结构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创造性的问题 D.认知性的问题 E.一般性的问题 【答案】 AB 6. 【问题】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E.价值体系个性化 【答案】 ABCD 7. 【问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要应做好哪些工作(  ) A.备教材 B.备教具 C.备学生 D.备板书 E.备教法 【答案】 AC 8. 【问题】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保存和传递文化 B.选择和整理文化 C.活化文化 D.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吸收与融合 E.创造和更新文化 【答案】 ABCD 9. 【问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 ) 。 A.获得 B.转化 C.猎取 D.评价 【答案】 ABD 10. 【问题】 20世纪80年代( )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 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A.华莱士 B.皮亚杰 C.列昂节夫 D.维果茨基 E.罗杰斯 【答案】 BD 11. 【问题】 古代埃及的学校有( ) A.宫廷学校 B.文士学校 C.职官学校 D.寺院学府 【答案】 ABCD 12. 【问题】 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答案】 ABCD 13. 【问题】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答案】 ABC 14. 【问题】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教学计划 B.讲义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答案】 ACD 15. 【问题】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抽象运算阶段 【答案】 ABCD 16. 【问题】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E.定向性与顺序性 【答案】 ABCD 17. 【问题】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E.暂时隔离法 【答案】 ABCD 18. 【问题】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通常分为(  ) A.问卷法 B.访谈法 C.心理调查 D.直接调查 E.间接调查 【答案】 AB 19. 【问题】 学与教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答案】 ABCD 20. 【问题】 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 )。 A.由内向外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由外而内的迁移 D.自上而下的迁移 E.平行迁移 【答案】 BD 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 1.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 《清流》 【教学对象】 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 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2.视唱歌曲旋律(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