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王哲夫(改)

清晨86****784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9.87MB
约72页
文档ID:334284385

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学生:王哲夫学号:11302029指导老师:周春山发展条件分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人口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发展阶段分析产业发展分析自然资源条件分析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历史人文产业经济城市概况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环境中观环境环境改变微观环境战略定位分析发展定位发展重点空间发展战略政策建议人口与城市化发展分析人文资源条件分析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分析发展分析发展战略空间结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三结构分析1.贺州城市概况1.1 地理位置贺州市地处地处北纬23392510;东经1103411203之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处于桂、粤、湘三省(区)的结合部,北部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相连,东部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肇庆市(怀集县、封开县)接壤,西北部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荔浦县)交界、西部和南部与梧州市(蒙山县、藤县、苍梧县)毗邻1.2 行政区划贺州市全市总面积11855km2,辖1个市辖区(八步区)、2个县(昭平县、钟山县)、1个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以及平桂管理区区县面积(KM2)人口(万)八步区310262平桂区202241.5钟山县327342昭平县188540富川瑶族自治县157330全市总计11855215.51.3 自然条件贺州市处于南岭山地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北高、西南低。

自东北边缘至西南端,山岭连绵,层峦迭峰中南部多属崇山峻岭,为大桂山横截,把全市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姑婆山由湖南省江华县婉蜒伸入市内北境,由姑婆山、金鸡山、大桂山盘垣形成八步、桂岭、里松、南乡、信都、公会六个山间小盆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在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形成贺江大谷地,是北来寒潮之大通道市域主要河流有桂江、贺江、临江、里松河和大平河,均属珠江水系境内小河溪涧密布,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4条,除大平河流向苍梧县外,其余均汇贺江流人西江总体而言,贺州市以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原盆地很小,期间河流细碎分布,是我国西南部地区的融滨江风貌和城市山林于一体的山水城市1.4 历史人文贺州历史悠久,曾长期为州府治地,是广西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区之一,据专家考证,临贺、封阳以及广信(现广东封开县)为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最早交汇地之一贺州市域内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各类遗址、摩崖石刻、碑刻、出土文物丰富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沿贺江往来,于贺江边繁衍生息,开劈了潇贺古道,历史上与我国湖南和广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成为华夏文化与百越文化水乳交融的大通道1.4 历史人文贺州市在秦始皇置桂林郡时属之,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临贺、封阳两县,属苍梧郡,汉代以后改属临贺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贺州,辖临贺、封阳、兴安、绥越、荡山、冯乘、富川七县明洪武十年(公元1376年)分设信都厅,十八年(公元1383年)昭平等地并入平乐县民国六年(1917年)析富川县和昭平县各一部分设钟山县,属平乐府1951年贺县、信都两县合并为贺县,县治贺街,1952年富川与钟山合并改置富钟县,驻钟山镇,隶属平乐专区,1958年改属梧州专区1962年富川与钟山分县,恢复富川县和钟山县,1983年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撤消富川县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调整梧州地市行政区划,梧州地区更名贺州地区,辖县级贺州市、钟山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区行署驻地从梧州市迁至贺州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成立地级贺州市,原县级贺州市改名八步区2007年设立平桂管理区,为贺州市政府派出机构建国前建国后1.5 产业经济从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看,贺州市的GDP逐年增长,其中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但其GDP与人均GDP都亦处于倒数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贺州市三次产业发展相对平均,其2010-2014年产业结构比重大概维持在2:5:3,农业仍是重要的经济支撑,工业占比最大但又是不明显,服务业则发展缓慢。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90元,增长8.8%,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依然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体和增收的主要动力但仍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2.贺州发展环境分析2.1 宏观环境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贺州成为接受华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之一贺州市大西南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东盟经济圈贺州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上,拥有良好的宏观区位环境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贺州成为泛珠三角与东盟在经济资源互补的平台与前沿阵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贺州成为西南地区沟通粤港澳的重要通道但同时,位于三省交汇的贺州也存在被通道化的挑战,留不住人才与产业,贺州将被边缘化2.2 中观环境贺州位于最新的西江经济带上,与西江各城市连接紧密,且成为广西东大门珠江西江经济带不仅在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紧密对接东盟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打造国际竞争合作的新高地位于贺州的信都粤桂合作示范区,是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委“双驱动”工程的重要项目,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规划中的西江七市为: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最新统计数据中的七市为: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玉林、贺州2.3 微观环境贺州所在的桂东经济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在广西自治区中,玉林、梧州、贵港和贺州属于桂东经济区,在五大区中的定位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转移以宝石加工、玩具加工、纺织、电子为重点如今在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具有初步的成效,市内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贺州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随着珠三角的产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更为频繁,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发展机遇,是贺州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2.4 环境改变贺州所处环境的改变最大的影响在于其交通区位的改变随着贺州实施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三年计划”,其着力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贺州交通区位变得优越高速公路开通,加强了贺州与广东与西南各省份的联系贵广高铁的开通,则大大增进了贺州与广佛肇的联系另外,贺州机场、贺州港、柳肇铁路、贺巴高速公路等项目的施工,贺州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建成未来几年,贺州将全面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成为桂粤湘三省(区)交汇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2.5 小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贺州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

珠江西江经济带与桂东经济区的打造则使得贺州成为区域的重要结点城市与桥头堡贺州交通区位的改善则为贺州的发展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使贺州充分利用目前有利环境成为可能综上,贺州正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历史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优势与区位环境优势3.自然资源条件分析3.1 土地资源贺州市位于南岭山系,地貌以低、中丘陵山地为主,属典型的华南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06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6373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420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区占的比重巨大,在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较大山地54%丘陵34%平原12%土地类型贺州市2013年的市区面积为56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31.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201.46人/km,在全广西排名倒数第四,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贺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较低且土层较薄易被侵蚀,不利于耕作1357.87611138.9764850.27978664.15883552.73139425.68123347.21969299.34833254.5267205.36222201.46204146.32479124.2290795.461912人口密度桂林市柳州市玉林市北海市贵港市南宁市梧州市钦州市来宾市坊城港市贺州市河池市崇左市百色市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人口密度(人/km)3.2 矿产资源贺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28种,已开发利用的有22种。

其中,饰面大理岩、饰面花岗岩、稀土矿、煤矿等均占广西保有资源存储量第一,多种矿产资源存储量于广西中位于前列其中,大理石储量达15亿立方米,花岗岩储量达20亿立方米,离子稀土储量达50万吨,铁矿储量达15400万吨,铝锌矿储量约20万吨荣获国家金质银质奖的“飞碟”牌精锡锭、钨精矿及“星光”牌结晶硅、贺州汉白玉大理石等享誉国内外,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汉白玉大理石资源产地3.3 生态资源贺州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面积856896.9公顷,森林覆盖率72.85%,绿化程度达85.5%,森林蓄积量达25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均远远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广西地级市中排第二以其占地88%的山地和丘陵,为林化和造纸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仅次于矿产加工工业的第二大工业,是广西木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松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批林业改革试验区除了森林资源外,贺州还有喀斯特地貌资源,以及一些温泉、石林资源,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3.4 水资源贺州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境内大河桂江和贺江属西江水系一级支流且贺州地区有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17.23亿m3/a(保证率50%),可开采量5.09亿m3/a(保证率75%),按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对比,均高于广西岩溶区平均值,属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不大。

由于贺州水资源保有量高,且雨量充沛,因此其水电资源也极为丰富,全市拥有水电站201座,水能蕴藏量达72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万千瓦目前,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33.7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2亿千瓦时,建成了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是中国第一个水电电气化市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全省排名防城港市126811桂林市79502贺州市67013河池市57994崇左市56215来宾市51656柳州市47987广西4359钦州市42108梧州市38599百色市315910玉林市284611贵港市239312北海市259113南宁市220314防城港市桂林市贺州市河池市崇左市来宾市柳州市钦州市梧州市百色市玉林市贵港市北海市南宁市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4.人文资源条件分析4.1 文化资源贺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青铜文化、古道文化、汉墓文化等三个方面贺州具有深厚的青铜文化底蕴,贺州出土的被誉为“国之瑰宝”的文物“麒麟尊”,是东周文化余音在岭南的绝响古道文化:贺州古道是岭南跨省通道,沟通潇水和贺水,由贺江连通海外贸易,使贺州和中原的文化交流更加通畅。

汉墓文化是古道文化的衍生物,是垦荒戍卒的墓地,分布为若干古墓群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壮瑶文化汇聚融合,产生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流传久远,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特色浓郁,充满着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亦增加了贺州历史文化街区的迷人色彩1)历史文化(2)民俗文化4.1 文化资源贺州的人文精神是“重诚厚德、开放包容、自强不息”重诚厚德”是贺州精神的根本标志,是对贺州多元文化特征和厚重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开放包容”是贺州精神的显著特征,贺州乃汉、瑶、壮等多民族居住地,本地人、客家人长期和睦相处,普通话、客家话、桂柳话、白话、本地话、瑶话、壮话多种语言交汇融合,各民族、各族群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博采众长,择善从之,形成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充分反映了贺州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时代精髓;“自强不息”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特点,贺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更加需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甘人后、勇于赶超的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