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 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2.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3.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4.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
这一现象反映出( )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 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5.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6.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 )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7.据《元史》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据此可知,元代( )A.疆域面积和治理超越了前代 B.专设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行政制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D.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8.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中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32人,汉族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约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云南地区的管理 D.科举制度日趋稳定9.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 )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0.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代‘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宋代( )A.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B.海外商业贸易的繁盛C.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 D.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11.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12.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
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 )A.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 B.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C.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 D.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13.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A.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B.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C.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14.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 )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 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C.表现社会现实生活 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15.读如表,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古代中国( )文献内容摘要《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谋》“郑(国)人取玉,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萍州可谈》北宋舟师“夜观星,昼观日,阴晦观指南针”A.出现了专门辨别方向的仪器 B.指南针技术在不断与时俱进C.指南针与司南有一脉传承性 D.政府重视指南针技术的研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摘编自(元)脱脱《金史》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19.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摘编自赵勇《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三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材料四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
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推行分化事权的原则,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提点刑狱司分割地方司法权,因此A项正确;B.元朝行省制设置的原则是“犬牙交错”,排除B项;C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D.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故选:A2.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决策失误,故排除A项;“保证了”夸大了王安石这一做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故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可知,皇帝任用“寒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意在分化相权,强化皇权,C项正确;仅仅依据几个“寒人”得到重用,无法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结束”、“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的结论,排除A、B两项;隋唐科举制实行,才慢慢废除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