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影评6篇

上传人:1340****918 文档编号:33350219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别离影评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一次别离影评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一次别离影评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一次别离影评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一次别离影评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次别离影评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别离影评6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次别离影评6篇【篇一:一次别离观后感】 好久,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在杂志上看到关于一次别离的文章。第二次看了,因为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想到它是这么长的,只看了没有一半,今天终于抽时间把它看完。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掌握好时间是这么重要。 如文章所介绍,影片没有精彩的剪辑,配乐,画面,只是很简单地展现一个故事。但是把不是的许多细节描绘地很细致,而且剧情很出人意料,但是又非常合理,让人感觉故事非常地贴近生活,或者根本就是生活的还原。 也如文章所说,电影里面每一个人物都离不开这个故事,每个人都要对它负责 但是每个人都没有错,它们都是一些生活中命运中不可跨越的一些地带,人物们既不能独善其身地离开,又不能往回走,

2、每个人都为了自己所坚持所相信的东西而不肯让步,但是他们又没有做错。故事的结尾没有大团圆,也没有悲情,是不是想说故事的结局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知道影片所描写的情况是不是就是伊朗国家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事情感觉他们做得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伊朗人讲礼貌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虽然我有点反感干巴巴毫无生气得说“谢谢”,但是他们的礼貌真是无处不在,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见面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会已“你好”开始 包括两个打官司的家庭之间,最后总是以“谢谢”结束。别人为自己的女儿让座也会说声“对不起”。 伊朗人遇到事情会讨论,虽然大家都已经火冒三丈,特别是那位失业的丈夫,他们都是会坐下来沟通,虽然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

3、益做这样或那样的掩饰,但至少大家肯说话,比起某些地方人们喜欢暗地里做事好多了。 很羡慕有信教的人,他们会为做错事而羞愧,害怕灾难降临在自己爱的人身上 即使只是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错。 那位失业的丈夫在气得不行的时候宁愿打自己。 还有,不知道影片是否在反对性别歧视。因为我觉得影片里女人做得比男人好,男人总是固执地相信某些东西不肯让步 不过男人则把女人的让步看做软弱,孰是孰非? 影片里每个人都要对事情负责 除了那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家,它想说的应该不言而喻了。 【篇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 下班了,静静的办公楼就剩下我一个人,于是我可以静静地看刚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片头,

4、音乐静静响起,黑色背景下白色的阿拉伯文字幕,片长2个小时。临近片尾,钢琴声静静地响起,办理离婚手续的纳德和西敏分坐在长廊的两边,隔着一扇玻璃门,不是相对无言,而是漠视无言,没有任何对白,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坐着坐着,这长达4分钟的静默,我感觉又看了4分钟的默片。这是怎样的一对颓唐、落寞、无奈、疏离、隔阂,饱含着满腔怨言与离愁的夫妻。这短短的4分钟,既考验着导演的功力,也证实了演员的功底。难怪这部电影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饰演纳德和西敏的佩曼 莫阿迪和蕾拉 哈塔米分获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这部只花了200万元左右(30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可以有足够的骄傲来鄙夷斥6亿元巨资制作的金陵

5、十三钗。我没看过金陵十三钗,也不会去看,不是因为妓女抗日的故事,也不是因为它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谋取票房的噱头,而是就生命与死亡而言,它让十三个妓女去替代十三个处女去抗日,我想,十三个妓女的死与十三个处女的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牺牲“坏女人”救“好女人”才令我们感动?影片竟然让她们悲壮地以逼抗日,再给她们立牌坊。我们对生命与人性的理解何其轻佻与浅薄。 描述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不是难事:纳德回家发现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被女佣瑞茨绑在床上,而瑞茨却不知去向,待瑞茨回来,出离愤怒的纳德将瑞茨推出门外。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到最后,所有的真相却出人意料

6、。揭开这真相的是信仰,所有的人在信仰面前袒露了自己的谎言。信仰单枪匹马地战胜了谎言与私欲的大军。 然而,要穿透这部影片的重幕却是件难事,难就难在我远远没有那样的精神境界。剧情发展超过了我所有的对剧情发展的预想,看这部影片比我刚看过的艺术家远为丰厚,远为蕴藉,远为错综,远为复杂。看这部影片时,每一个剧情的发展为什么总与我预想的不一样,甚至相反,我问自己,这倒不仅仅是在测试我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其实是对我空洞的精神世界的揶揄。因为我的精神境界无法达到影片所要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一种信仰。 没错,就是因为信仰。这是是人性与信仰之间的较量,人性中永远有卑微与黑暗之处。影片中除了

7、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和瑞茨的小女儿外,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为了私欲在撒谎,丈夫纳德、妻子西敏、女儿特梅、女俑瑞茨、瑞茨的丈夫、家庭女教师,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性一览无余,但他们又在备受灵魂的拷问与煎熬,丈夫纳德在为父亲洗浴时失声痛哭、女儿特梅为父亲做假供后在车上流下了眼泪、女俑瑞茨惊恐会受报应,担心报应的灾祸会落到她的女儿身上,瑞茨的丈夫在痛打自己,家庭女教师撤回了自己的假证词,他们在备受灵魂的挣扎后各自说出了真相,导演处理这些变化了无斧凿的痕迹,春雨润万物般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古兰经的信仰,叫我这样没有信仰的人都觉得可信之极,就是这样。 电影结束前,与片头纳德和西敏到法庭办理离婚呼应,纳德和西敏又来办

8、理离婚手续。法官问他们的女儿特梅选择跟谁生活在一起,还没待他们的女儿几番哽咽说出她的决定,镜头就摇转和定位在分坐在长廊两边的纳德和西敏上,隔着一扇玻璃门,不是相对无言,而是漠视无言,没有任何对白,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坐着坐着,长达4分钟的静默,伴随着静静地钢琴声一段一段流淌、片尾字幕一行一行地出现。 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会不会分离,也不知道他们的女儿最后会说出什么选择,或许导演根本就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否会最终别离,而是让我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作各自的猜想。 我最后在追问这部片名的意义。简单的单词,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别离”?仅仅是纳德和西敏婚姻的别离?亲情的别离?其实最终还是想告诉我们,人不能同自我

9、救赎与信仰别离,哪怕就一次这样的别离,也意味着人的生命与精神无法得到救赎。 纳德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也是一位好儿子,为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忍受着妻子离家出走。他以及他的父亲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父亲。我的父亲80年代末期患脑溢血而偏瘫了,我以及我的兄弟当时有各种借口不花什么心血来照料父亲,我可以借口说工作忙,后来又可以借口说在长沙读书,所以6年漫长的照料全靠我的慈母,我想这漫长的照料对母亲的身心难以言说的苦哀。他们在这悲痛的人生中先后信仰了天主,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先后于1994年和2023年去了天国。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女,在他们的墓上树了一个十字架,那竖立起来的十字架突显在墓群中,但不突兀,孤

10、独但不孤单。我想,这也是别离,永远的别离。 当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片尾钢琴声静静地流淌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忏悔! 【篇三:一次别离观后感作文】 一次别离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提到伊朗,总是想到斯巴达勇士300中拿着双刀带着头巾,血洗希腊诸城邦的波斯人(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对抗确实是血洗啊,今天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意思就是“被伊斯兰占领的城市”)。战争的冲突也带来的文明的融合,伊朗比较靠近欧洲,所以我觉得伊朗人综合了欧洲与亚洲人的优点,电影里的人物都拥有棱角分明的脸型轮廓,眼睛也很大,但皮肤却是黄种人的,看起来都很好看。 剧情其实还是比较精彩的,两个家庭阴差阳错由于雇佣保姆这一件小事最

11、后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还夹杂着男女主的感情危机为暗线,但是由于这种家庭纠纷的题材,让人感觉略显平淡。不过电影中有几点还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 1、纳德他其实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比如说硬让女儿要回不该给的小费;不愿意花钱买平安,只要自己没被认定有罪;和妻子说话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涉及到自己原则性的问题或者说是自己认定为正确的事,他就会坚硬的像石头,一步也不肯退让。但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如父亲和女儿时,他会显露出自己柔软、耐心的一面。他之前所做的坚持其实都是为父亲的健康与女儿的未来着想,他对女儿说:“如果你认定我有罪,我就去说实话”,跟女儿的亲情与信任相比之下,自己那么坚持的处事原则也不值一提。而

12、且面对对方一再的肢体挑衅,能够隐忍,避免去引发更大的冲突,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多面的性格塑造让我觉得奈德这个人很不错。 2、父亲虽然身患老年痴呆症,但从他不太符合逻辑的动作与话语中能够看出他潜意识中其实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儿子,电影中总是出现这样的镜头:奈德回过头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年迈的父亲已从屋里出来,正弯着腰看着自己。虽然他可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儿子有麻烦了。面对奈德,他嘴里总是唠叨着“西敏西敏”,他不希望奈德与西敏分开。 父亲虽然没怎么说话,但他表达的情感都是无言的。 3、小女孩与大女孩不管是两家人和谐相处的时候,还是针锋相对时,她们总能忽视掉周围的环境,快

13、乐的一起玩耍。两家人对簿公堂时,坐在楼道长椅两侧的两个人也只能无助的交换一下眼神。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就是这两个孩子,要我说双方家长看在两个天真单纯的还在被这一系列事件搞得不明真相,跟着大人一起受罪的情况下,就应该把这些事化解掉。 把无辜的人牵扯进来最不能忍,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电影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看问题的观点,这其中有宗教、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一些小的事情,巧合的事情使众人的矛盾开始激化,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点,如蝴蝶效应一样,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不能说到底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对对错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顺便一提,最后女儿到底选择了谁,让我想起了盗梦空间

14、里旋转的陀螺最后到底是否停下,有些相似哦! 【篇四:一次别离观后感】 网上传了很久伊朗的这部片子,因为字幕的原因一直没看。不料我的朋友在微博上大力推荐。于是回家赶紧补上。 影片因为是伊朗拍的,对于伊斯兰国度的神秘和生活状态也是我感兴趣的。 实际上,影片大概讲述了一个妻子要移民而男主人公由于要照看患了老年痴呆的父亲不同意,因此闹上法庭要求离婚。在妻子搬出家以后,男主人不得不请了一个保姆,但是由于保姆照顾老人不当,令愤怒的男主人辞退了保姆,并将她推出门,导致了流产。双方各因照顾老人不当和蓄意伤人致使流产为由,互将对方告上法庭,在互相指责和取证的过程中,放弃了各自的信仰和作人的准则。展现了人性的挣扎

15、。 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点: 保姆在伺候主人公老父亲时,由于小便失禁需要换裤子。保姆因此非常犹豫,不是因为怕脏而是怕违背宗教教条,因此特地打电话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得知可以后才帮老人换了裤子。 在法庭,由于保姆肚子里的孩子流产,而男主人公不承认事先知道(如果承认要入狱1-3年)。保姆的丈夫在此前表现的非常愤怒,坚定的认为男主人知道而故意为之,情绪失控,认为男主人撒谎。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手里一直拿着一本古兰经,他认为男主人绝对不敢对着古兰经发誓。结果男主人发誓了,这么愤怒的人居然不说话了,好像对着一本书说的话就是公理就是事实。 在后面,男主人公同样的要求保姆在古兰经面前发誓,孩子是男主人公推搡所致流产的时候,保姆崩溃了,满眼的无助和恐惧。最终没有敢在经书前发誓,因为她认为如果她对着经书撒谎会报应在她的女儿身上。 看到上面的情节,让我感到这些人才真是教徒,也就是说完全相信教义,有信仰,给人的感觉是安全但是有一丝的恐惧。因为他们把自己交给了安拉,说实话,让我想到了人体炸弹,再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让人这么献身的了。 下一个情节是:由于要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