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

上传人:差**** 文档编号:33349592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5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考点刑法(2022年)1、单选题下列对于死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A: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峻的犯罪分子B: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C: 判决死刑马上执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部分高级人民法院核准D: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没有有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这是最严苛的一种刑罚方法。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峻的犯罪分子。A项正确。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B项正确。

2、死刑有两种执行制度,一种是判处死刑马上执行,另一种是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简称死缓)。死刑马上执行除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判决的外,依法都应当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各髙级人民法院有权直接核准,无需上报。因此c项说法错误。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没有有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2、单选题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_ A: 精炼的共同犯罪B: 繁杂的共同犯罪C: 必要的共同犯罪D: 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的学问点是:繁杂共同犯罪的含义。依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分工,共同犯罪分为精炼共同犯罪和繁杂共同犯罪,繁杂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分工的共同犯罪。在繁杂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可以依据分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忙犯和教唆犯。在本题中,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存在着甲望风、乙入室行窃、丙接应转运赃物的分工,所以甲乙丙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是繁杂的共同犯罪。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单选题依据刑法对于量刑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 A: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B: 对于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惩罚C: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惩罚,过失犯罪和不

4、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D: 累犯不适用缓刑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依据刑法第68条,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不是“应当”。B错误。要牢记一般自首和一般立功都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刑法第65条规定,累犯,应当从重惩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单选题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是_ A: 管制B: 拘役C: 刑事拘留D: 有期徒刑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管所或者其

5、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与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酬劳。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 5、单选题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体现了_。 A: 属地原则B: 属人原则C: 庇护原则D: 普遍管辖原则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刑事管辖原则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问题。一般而言,刑事管辖包括属地原则、属人原则、庇护原则和普遍原则。其中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

6、不适用本国刑法。故本题选A。 6、单选题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懊悔,于其次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样,就没有将真相告知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供应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_ A: 犯罪中止B: 犯罪既遂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务必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行为人固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实行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假如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7、7、单选题犯罪的本质特征是_ A: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C: 犯罪是严峻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峻的社会危害性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学问点是: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本题选项ABC就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选项D不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在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中,严峻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严峻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基础,它是犯罪的最基本属

8、性;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它与应受刑罚处罚性一齐构成社会危害性的度量。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未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则不构成犯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8、单选题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律例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_。 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的主观方面D: 犯罪的客观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打算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务必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务必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9、、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其中,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庇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当担当刑事责任的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由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方面因素构成。因此本题答案为C。 9、单选题般来说,以下犯罪行为不属于腐败犯罪表现的是_ A: 抛弃罪B: 权钱交易犯罪C: 滥用职权罪D: 以权谋私犯罪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0、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抛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本领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卑劣的行为。抛弃罪属于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一个罪名,应选。 10、单选题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_ 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 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 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已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 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最高

11、人民法院对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伴随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A选项正确。该解释第1条还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照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B选项中未供述同案犯乙,C选项中未供述本人罪行,均不成立自首。依据该解释第1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D选项中甲出走不知所踪,属于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状况,也不能认定为自首。 11、单选题被

12、判处死缓的罪犯,死缓执行期间,应当予以减刑的条件是_。 A: 死缓执行期间,没有犯罪的B: 死缓执行期间没有有意犯罪的C: 死缓执行期间有悔改表现的D: 死缓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没有有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 12、单选题甲将车停在银行门口,到银行办事,办完事出来倒车时,将蹲在汽车尾部玩耍的两岁男孩轧死。甲的行为属于_。 A: 疏忽大意的过失B: 间接有意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意外大事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

13、解释:A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开,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故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间接有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大事,是指行为在客观上固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有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缘由所引起的。意外大事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分。 13、单选题张大妈于某日早晨在路边捡到一名弃婴

14、,带回家中抚养十几天后,将该弃婴以8000元价格卖给邻村刘某。张大妈的行为构成_ A: 抛弃罪B: 诈骗罪C: 拐骗儿童罪D: 拐卖儿童罪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儿童的行为。行为人只要明知是拐卖儿童的犯罪活动,而实.施了上述六种行为中任何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拐卖儿童罪。 14、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的是_。 A: 务必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B: 务必自动放弃犯罪C: 务必是彻底放弃犯罪D: 务必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ABCD解析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项:(1)务必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2)务必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放弃犯罪;(4)务必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15、单选题对被判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