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国考高中语文(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国考高中语文(参考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7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科目代码:(科目代码: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分) 1.【答案】D 解析:其他都属于爱情诗歌;而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梧桐”在此处是愁苦类诗歌的意向。 2.【答案】B 解析:小狗包弟虽是散文,却是通过写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待遇,重在于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以记叙为主;灯下漫笔是杂文;最
2、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小说。 3.【答案】A 解析:A 选项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课标的表述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答案】C 解析: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具有“神异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玩偶之家是社会剧,主要写主人公娜拉爱护丈夫、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拜托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于 18 世纪的德国,重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
3、种种阴谋与恶行, 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具有现实性。 5.【答案】B 解析:A、C、D 是谐音双关,B 是语义双关。 6.【答案】B 解析:A 选项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C 选项中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不是小人物;D 选项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古族家庭生活展开;B 选项中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 70 年代末命运的跌岩起伏。 7.【答案】D 解析: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跟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8.【答案】A 解析:A 选项出自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4、有方”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在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B 项“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缺点,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讥讽;C 项“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即使贫贱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D项“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不分贵贱、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人们互相帮助共同谋福利。 9.【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云、响、景”是名词,此处做状语,意为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全句解释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 回声似的应和他, 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A 项宾客为名词,在句中为名词意动,以宾客之礼相待;C 项“水”
5、为名词,在此处名词动用,意为游泳;D项哀为名词,悲哀,此处名词意动,以为悲哀。 10.【答案】D 解析: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发表的著名演讲,以“我有一个梦 想”为排比句开头,也体现了排比句在演讲中的特殊效果。其主要内容关于黑人民族平等,学生需要结合美国社会制度、发展历史,去了解去黑人的歧视。因此需要学生借助背景知识去理解演说词的内容,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的阅读,并非空泛的了解“政治经济文化。” 11.【答案】B 解析: “多元化解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需要在立足文本。 “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而题干中,最后一句也提到“教师应该
6、处理好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的关系”,因此可知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并不矛盾,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12.【答案】C 解析:战士们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是暗示了战斗中凶险紧张,并无暇顾及妻子们。也只有这样的聚精会神,才能保证伏击胜利,保卫荷花淀。 13.【答案】D 解析:该教师组织的“谈作文”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作文教学的指导针对了学生作文的典型问题。 14.【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目中,文章开头就提到了“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不高,所以选择电影为切入点”因此,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故而 C 选项“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是错误的。
7、 15.【答案】D 解析:文章结尾通常点明文章表达的中心含义,在本题中,文章末尾提到“教师应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A 选项中的“核心特征”文章中没有提及,故排除;B选项中“不是有效途径”与文章中提到的“多元化课程效果有限”不符合;C 选项为“需兼顾所有课程要素”但文章表示“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分力”,因此排除 C 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小题,第 16题题 20分,第分,第 17题题 8分,第分,第 18题题 12分,共分,共40 分)分) 16【参考答案】 (1)(每点 2分,共 10 分) 首先,教师让学生畅谈读
8、后感的感受,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语言有感知,为后面的进一步品味语言奠定了基础。教师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适时地点拨。(2 分) 然后,作者引用刘锡庆先生评论汪曾祺文字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2分) 接着,教师请同学自由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巧妙设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调换顺序、改写等环节的设置,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特色,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
9、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2分) 最后,课堂落脚到“读”,回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更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也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2 分) 总之,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必要的点拨,有助于学生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2 分) (2)(每点 3分,语言表达 1分,共 10 分) 教师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引用刘锡庆的评价,不仅是对课堂上一环节的有效承接,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是一个基
10、础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借助丰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作品相关的更多内容,加深对作家 作品的理解,案例中的教师恰巧遵循了这一理念,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见识,并学会这种学习方式。 刘锡庆的评价,是其对汪曾祺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这也能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文本。教师借助这类资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评价能力。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一段中“呱呱堕地”改为“呱呱坠地”,第六段中“拔正”“拨正”。(每点 2 分) 病句:第六段“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搭配不当,删掉“和痛苦”。(指出错误
11、 2 分,修改 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和病句辨析。 18【参考答案】 优点:结构严谨均匀。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父爱、师爱和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结“父爱深,深的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6 分) 解析:此题考查作文评论,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小题,第 19小题小题
12、 20分,第分,第 20小题小题 20分。第分。第 21小题小题 25分,共分,共 65分)分)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10 分)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形式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依据】(10 分) (1)教学目标的设立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2)本文是语文必修 1 单元第一
13、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所以设定了这样的知识目标。 (3)文章出色的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康定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再现在读者面前,感知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特写的文体特征。 (4)本文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 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所以设定了“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情感目标。 (总分值
14、20 分,三维目标 10 分,每项 3分,语言通顺 1 分;设计依据要具体,不能照抄材料。) 20.【参考答案】(20 分) 依据以下目标进行设计: 过程与方法能力:通过自身探究的形式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设计: 一、文体导入 导入语: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最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个方面最新的资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
15、颠尼亚” 二、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勾选细节部分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 a.“4 点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边土地上。 b.“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余音的背景” 这几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
16、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 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团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三、分析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学习新闻的写法。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闻的写法。) a.准确得体的语言 b.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四、拓张延伸 小组探究:对比阅读关于香港回归的另一篇新闻报道,体会作者写法的不同。 五、课堂小结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复对香港行驶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六、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诗开头、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历史场景和现场场景相结合 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 (教学设计总分 20 分,环节完整,设计合理,方法突出,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21.【参考答案】 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