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成功导学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33338406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5.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成功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三成功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三成功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三成功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三成功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成功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成功导学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H年 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共案)修改人签名1困备人所在留位寿阳四中主备人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15课时由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导入课文课 题成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准确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过程方法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学 习 重 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学 习 难 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 的论证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有关成功的名言警句教法、学法朗读,讨论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由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导入。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

2、家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二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引 入(人人都向往成功,人人都渴望成功。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你能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向大家说说你所理解的成功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掌握字词言简 意 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完备,概括。明白之至:明白到了极点。之,至I J;至,极点。不 期(。)而来:不预定日期就来到了。期()年:周年。憔 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蓦()然:不经心地;猛然。囊()萤(晋朝车胤)映 雪(晋代孙康)悬 梁(西汉孙敬)刺 股(战国苏秦)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日影,日光。烦 琐():繁杂琐碎。在这里顺便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自我评价:我 得 了()颗支 小组长评价:你 得 了()颗支合作探究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1.第一部分(1 4),作 者“大题小做”,

4、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第 一 层(1),借助词典,诠 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第 二 层(2-4),提 出“成功”的公式。第二部分(5-1 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第二层(5-8),具体地分析公式中的“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第 二 层(9-1 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2 .浏览课文,作者究竟认为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学生齐声回答:勤奋。3.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能够找到这句话: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只有勤

5、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形成 下工夫。结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小组长评价:你 得 了()颗支精讲点拨1 .学习第一部分。细读理解作者是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大家接受的?作者先借助词典,诠释成功,这是议论文常用的手法。然后就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谈。而且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是“小做”,就是可以择其要点而做,及泛泛而谈了。然后以自己“七八十年之经验”,就这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2.作者针对这个公式是如何逐层剖析的?1.先谈天资:由天决定 无能为力天资和天才有何区别:天资

6、:资质,又称天分。天才:在这里指生来就具有的突出的聪明智慧。作者对天资问题持什么态度?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2.谈勤奋:自己决定非常重要作者对勤奋所持的态度: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观点明确,证据有

7、力,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例证)、“焚膏油以继唇,恒兀兀以穷年”(引证)都证明了他的观点。3.谈机遇:不期而来无能为力作者对机遇所持的态度:因 为“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现身说法)来证明。积累古代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和诗句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达标检测掌握字词言简意赅O明白之至:烦 琐():憔 悴O :搜集成功的例子蓦()然:囊O萤家喻户晓:#O不 期()而来:_ _ _ _ _记忆文中的占诗词教师评价:你 得 了()颗支板书设计成功论 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九)年 级(上)册(语文)学

8、科集体备课表样修改人签名:备课时间9月18日主 备 人主 备 人所在单位复备时间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所在单位课题学问与智慧课 型现代文阅读课时分配1课时第1 课时上课时间项 目内 容修改栏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过程方法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1 )搜 集“纸上谈

9、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多媒体P P T教 学 流 程评论或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修改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倾听进入学习状态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 5 9 年,秦军学环节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10、。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学生发言:讲故事后,谈自己的感受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 络?从哪里下

11、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

12、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屹屹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2 .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介绍找中心句的方法:(1)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中心句。(2)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3)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4)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是其中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的一部分,这就需

13、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参考:6句。取后 句。.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

14、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巩固延伸: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2、学生读课文后,进行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根据老师的提示作答)学生交流课文结构划分的具体情况,随时纠正。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引导,效果更好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一个

15、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一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六、研读课文,深入思辨:1.作 者 认 为 读 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 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七、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16、.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学生谈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学生以小组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小组代表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员代表发言学生研读课文,深入思辨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4 .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若 是 把 学 问 比 作 起 锚 的 航 船,那智 慧 便 是回答问题当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谈收获,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学生完成练习。当堂解决。O若 是 把 学 问 比 作-,那智慧便是O八、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达标检测1、请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