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及反思(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1980年4月,农业机械部部长立功向新闻界宣布不再提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这是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的标志。之所以持这样一种认识,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提还是不提什么样的口号问题,它不仅是对20多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开展历程进展深刻反思的结果,更是启动新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机制的重大信号,寓义深刻。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本文试图对此进展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此,本文从逻辑相通的4个方面进展阐述和分析:第一局部,对农业机械化改革前的政策要点进展归纳,第二局部对农业机械化开展水平作出判断,这两局部,为分析农业机械
2、化改革的动因作一铺垫。第三局部,从经济技术开展规律、农业机械化行业开展失调与困境、农村改革初期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要求这3个层面,就1980年开场对农业机械化实行改革政策的历史必然进展深入系统的分析。第四局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农业机械化开展的实践与理论进展反思,从中总结历史经历教训和农业机械化开展的规律。一、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要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高度重视。早在1937年,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在农垦事业创立初期,指出:共产党宣
3、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军,所以要开开荒地,建立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开展,1950年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1958年,在提出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容的农业八字宪法,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开展农业的重点容之一。1958年11月10日,在对会议关于人民公社假设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农业工厂化的设想,指出: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这里,把农业工厂化阐释为机械化和电气化。在中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最经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在党通讯中提出的
4、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1962年亲自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根底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对农业机械化有着高度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运用方案经济集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开展。1948年创办了机械化国营农场。1953年创办国营拖拉机站。一五方案时期即开场投资建立大中型拖拉机厂。1959年9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国农业机械部。全国上下都建立了抓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机构。1955年到1964年的10年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
5、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社论多达36篇,平均每年篇,其中1958年有8篇,1963年更是多达13篇,这是其他任何一项技术工作所没有的。1966年7月,根据的指示,国务院在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布置到1980年根本实现机械化的任务。此后国务院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980年前,为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开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一政策目标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目标,举国上下都很清楚,即是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政策目标确实
6、立,是与党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联的。中国共产党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立的主要容之一,50年代初即确立了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为涵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而这一技术路线在60-70年代的实施过程中则偏重抓农业机械化。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最早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限。他指出:估计在全国围根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方案,即20年至25年时间。全党必须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而奋斗。从讲话的1955年算起,按25年算,即为1980年。但是,这一时间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号召,而未作为具体方案指标或行动纲领来指导或规
7、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其后,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也有不同的提法。例如,1959年4月29日在党通讯中谈到机械化问题时限时指出:要有10年时期。四年以小解决,七年以中解决,十年以大解决。这里把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变成了10年左右。1959年10月18日中央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批示中说:应该根据从1958年起以十年至十五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稳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开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中提出:再经过20-25年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根本上实现党中央所预见的、农民和全国人民盼望很久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尽管如
8、此,农业机械化问题只是作为一项技术工作正常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重新提到中央议程是1966年初省委写信给中央的一份报告引起的。1966年2月19日写信给省委书记王任重,重新提出25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他在信中说: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这就是196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机械化会议把1980年确定为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的缘由。在1971年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确定到1980年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到达70%以上,全国农用拖拉机到达80万台左右,手扶拖拉机到达150万台左右,排灌机械总动力到达6000万马力,平均每公
9、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到达80市斤左右。在1978年1月全国第三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提出了全党发动,决战三年,为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号召。为了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在投入、价格、经营体制及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二投入政策1980年前,在方案经济体制下,我国运用行政手段,在投入上实行向农业机械化倾斜的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单一,农业机械化建立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信贷和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的积累。在农业机械工业方面,到1980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工业建立投资总额到达亿元。在国家支持社队购置农业机具方面,到1980年代拨出无偿投资和各种贷款12
10、9亿元。具体情况是:从1953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起,直到1958年下放至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投资上采取了大包大揽的政策,即基建由国家管,生产费用按任务拨给,教育、培训按年度预算拨款。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开展,拖拉机及拖拉机数量大量增加,国家单独办不起,60年代开场改为国家与集体两方面都投资。据统计:1953-1965年,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拨款达亿元。1966年后,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农业机械化事业单位仍实行拨款。1966-1980年,国家用于这些单位的资金达亿元。另外,国家为鼓励农村集体购置农业机械,自1966年开场,从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渠道,投资53亿元;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每年
11、约9亿元;发放农业机械专项长期无息贷款,方案1978-1980年发放20亿元,实际发放8亿元。到年,在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中关于投入政策,提出:今后三年,全国购置农业机械资金约需300亿元,其中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购置的约15亿元,由国营农林牧渔场的投资中解决。属于社队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约285亿元。各地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开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开展社队企业,为农业机械化积累资金,就全国来说,今后农村人民公社根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置农业机械,加上社办企业利润的一局部,约可解决购置资金的65%左右。其余资金,将通过降低产品本钱、降低出厂价
12、格、银行贷款、国家财政和地方机动财力的支持来解决。二是,国家和集体在投资上对农业机械化实行倾斜政策,农业机械化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在国家投资方面,1966年开场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主要用于社队购置农业机械和小水电设备,1975年的比例高达60%左右。在集体投资方面,社队将收入的1/3用于购置和维护农业机械;1977年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根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置农业机械。三是,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上升较多。农业机械化改革前,中央对农业机械根本建立投资变化不大。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不断增加,四五方案时期比三五方案时期翻番,五五方案时
13、期比四五方案时期翻番见表1。三价格政策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开展,对农业机械产品销售价格、修理价格及农用油料价格实行低价政策,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维修企业实行价格补贴。据统计:自1952年第一次降低农具价格起,曾经屡次降低农业机械产品价格。1966-1973年,农业机械产品降价5次,农用柴油降价3次。其中-75降价28%,工农-7降价20%,195柴油机降价33%,农用柴油降价14%。四农业机械化的经营体制中国农业机械化自起步之日起,经营主体即是国家和集体。50年代学习联,建立国营拖拉机站,后来大局部下放人民公社经营,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属半官办。70年代,许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建立了农
14、机站。1980年4月农机部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大、中型农业机械一般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经营;在少数地区,有的生产大队规模较大,也可以经营大、中型农业机械,要根据有利于开展生产、集体富裕的原则决定。小型农业机械一般由生产队经营;有些地方生产大队规模小,又能由小型农业机械承当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的,可由大队统一经营。这一政策直接持续至1982年底。五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农业机械化1949-1978年间,中国农业经济组织除少量的国营农场外,50年代中期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0年代末开场至1978年是清一色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农业机械化是在传统方案经济体制下进展的。为了1980年
15、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目标,国家将技术经济问题政治化,把农业机械化当成政治任务,采取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确定到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行政命令层层分解和下达的方式发动农业生产基层单位去完成。由于为化而化,不求效益,而不是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开展农业的手段,目标与手段错位。这种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技术变迁中,政府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选择的主体而不是农民,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选择和采用完全是被动的,加上当时物化劳动本钱高于活劳动本钱,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超出实际可能,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使农民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上缺乏在动力,反而由于经济效益下降,而挫伤了
16、农民应用机械技术的积极性。二、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开展水平的根本判断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开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开展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根底是非常薄弱的,只能生产锄头、镰刀、铁锨、木犁等传统农具。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开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另外还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半拉子工程,从而根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