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

缘***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80MB
约97页
文档ID:333294898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_第1页
1/97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1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63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18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51 岩石圈物质循环.25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03 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6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4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461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46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523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564 天气系统.62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701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702 洋流.753 海一气相互作用.82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87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87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92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 所示)图1侧视图3.周期旋转角度时间意义太阳日3 6 0 5 9 2 4 时0 分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3 6 0 2 3 时 5 6 分4杪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 5 /时。

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为16 7 0 k m/h o二、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光线1 .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瘫 为 晨 线2 .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 .周期:1 个太阳日,2 4 小时4 .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5 .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温馨提示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 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X60N837 kyn/h447|km/h1 670 km/h(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6 0 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 5 /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从北极俯视地球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为顺时针。

如下图)(2)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小数值大数值大数值小数值东经度0西 经 度 东 经 度西经度180东经度西经度图 例 一 地球自转方向探究点(二)昼夜交替晨昏线的构成、特点及判断方法1 .构成2 .特点(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一个大圆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 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 8:0 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3.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w为艮线为昏线图示b为国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定为母线薪 为展线岔 为 忤 线W为展线知识必背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顺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 3时5 6分4秒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同,约 为15/时线速度大体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大4.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样地球上就有了白昼和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因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北半球:向友侧偏转3.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左侧偏转 赤道:不发生偏转二、产生时差1.地方时(1)地方时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0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要星o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 数 值 特 征 产 度 每 隔 必 地 方 时 相 差 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分布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时区与区时(1)时区划分西西经度区 东经度区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工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虫虫丝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这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3)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 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早酉迟温馨提示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 7 2.5 向东到1 8 0 ,跨 7.5 ;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 7 2.5 向西到1 8 0 ,跨 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都以1 8 0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3.日期和国际日界线(1)国际日界线:一条大体沿1 8 0 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 8 0 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温馨提示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探究点(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探究感悟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原理应用(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

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方法技巧“左右手法”确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灯-*初 始 运 动 方 向 偏转后的运动方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探究点(二)产生时差一、地方时的计算1 .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太光圭(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上图为例: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 2时,如丽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 4时(或0时),如丽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前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VL(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 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而经度相差45,时间差为3小时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450 4500+77=15:00,F 点地方时为 24:00一二 二=21:0015 15二、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1.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7.5)/1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 W7.5 E为中时区;172.5 E-172.5 W 为十二时区)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15,如西三区 中 央 经 线 为3X15=45 W o4.区时计算(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地区时差注 意“土 ”符 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三、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

如下图所示:加一天.昨天一(阴6日)今天(7月7日)180减一不-(向东)f 春分日=夏 至 日 冬至日-1秋分日 B)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速大如 图 3 中 AB)探究点(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抓三点”:抓“动力”一一突破气压带形成火代缩丽I高 笠 吵极地高气压带低 纬 环 流,血 受 热 呼 服 上.温嚣J向极地低气压带7J”热副热带高气乐带90 N60 N-30N-,赤道低气压带上高气状空压况垂直方向气流运动低气状空压况风带一热力原5形成一一动力原制形成一气压带、1 1纬度|位置(2)抓“偏转”一一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一一突破位置判断记忆一一看纬度位置:纬 线 0 、3 0、6 0、9 0 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辨别一一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判断一一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侧视图北 半 球 俯 视 图南 半 球 俯 视 图地球自转方向2.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 0 角,它们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知识必背1.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