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333294240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DF 页数:85 大小:1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预科讲义(含习题)(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2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1 空气2.2 氧气2.3 制取氧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3.1 分子和原子3.2 原子的结构3.3 元素第四单元质量守恒定律4.1 水的电解4.2 水的净化4.3 化合价和化学式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1 质量守恒定律5.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舒考直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 业: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医 疗: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能

2、源和材料: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环境保护: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考堂2化学发展史1.古 代:火的发现和使用对物质变化探索阶段【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青 铜 器(商代)冶 铁(春秋时期)炼 钢(战国时期)湿 法 冶 金(西汉)造纸术、火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为向胆矶中加入铁可d u以得到金属铜,曾青就是胆肌,即五水硫酸铜。这句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 淮南万毕术。这是古代的湿法冶铜,也称为胆铜法。将铁放在胆帆溶液(古人称为胆水)中,使胆矶中的铜离子被铁置换而产生单质铜,是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CuS

3、O4=FeSO4+Cu),晋 代 的 葛 洪 抱朴子内篇 黄 白 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的陶弘景则椎广了前人的成就,说:“鸡屎矶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与化学联系最紧密的两项酿造、染色、油漆、制革等。2.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即组成物质的元素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即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

4、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研究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现 代:纳米技术(合成新分子阶段)1 nm=10m纳 米 技 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令考a 5 化学研究的内容1.化学的定义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是化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方向。绿色

5、化学的主要特点: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反应物中所有的原子都转化成产品,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绿色化学的核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概 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矿石粉碎形 式:a.状态上的改变: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b.形状上的改变:木材制成桌椅、铁杵磨成针c.位置上的改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千凿万击出深山d.能量形式改变: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水力发电注 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

6、概 念: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注 意: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 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 色 变 化(氧气变成液态氧)。例 如:判断依据:IMHD有无新物质生成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判断化学变化口诀 化学变化,颇有特征;.其他物质,伴随而生;发光放热,沉淀生成;产生气体,颜色变更;现象各异,五彩纷呈;物理变化,同时发生。注 意

7、:原子弹爆炸、核反应堆发电等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它们属于核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定 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实 例:顾色、气味、状车、味道I、I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解闿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通过感官 通过物理仪器可以测量出来2.化学性质:定 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 例: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易分解、易风化、稳定性等。3.两者区别:是否需要通过

8、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描述物质(特别是气体)性质时一定要强调是什么状况。标准状况:lOlkPa,0C;通常状况通OlkPa,20C;常温常压:lOlkPa,25C.4.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 质 盆 用 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性质。知识总结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 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 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

9、生变化联 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 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 例颜色、状态、气 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 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身r1.2020年1月21日,青岛出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

10、质的是()A.易挥发 B.具有可燃性C.熔 点-114C。、沸点78C D.具有特殊香味2.2019年4月16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在火灾现场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质屋顶燃烧 B.消防用水汽化C,电线拉断 D.拱柱摔碎3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4.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利用半透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B.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C.煤焦化得到焦炭、

11、煤焦油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5 .下列抗击新冠疫情的措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室内燃烧艾条 B.服用药物抵抗病毒C.用 84消毒液消毒 D.经常开门开窗通风6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蜡炬成灰泪始干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千锤万凿出深山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7 .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电性8.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9.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信工具,一款智能

12、手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 确 的 是()A.透光性好 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C.易溶于水 D.见光易分解10.乙烯发生泄露事故后,通常会对现场进行封闭处理,以防发生燃烧爆炸。这主要是因为乙 烯 具 有()A.稳定性 B,氧化性 C.可燃性 D.难溶性1 1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

13、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持。物理性质:;(2);(3);(4);(5)o化学性质:(6)。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1)化学与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化学实验器具;发明制造物质的有效方法;找到分离物质的方法:辘、过滤。化学实验步骤:提出问题T猜想与假设T制定计划T进行实验一收集证据T得出结论T交流与反思 作 用: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2.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14、。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融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产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即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步骤:步骤与方法现象分析一、实验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 态;嗅其气味并触摸。蜡烛是白色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并有滑腻感。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很容易切下,被切下的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石蜡较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二、实验时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烛焰分三

15、 层:外焰、内焰、焰心。石蜡熔点较低,燃烧时形成炭黑。4.用一根小木棒放入火焰下方约1S后取出两端较黑,中间几乎没有变色。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5.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6.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三、实验后7.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8.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蜡烛会重新燃烧。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

16、构成,有可燃性。实 验 结 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石 蜡+氧气百控一二氧化碳+水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 验 步 骤:步骤与方法现象分析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并同时收集两瓶空气(瓶口要盖上玻璃片)。春2.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向其中滴加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并观察。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比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程度要深。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用J O3.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用二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并观察。空气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比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要高,燃烧时间要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4.分别取两片毛玻璃片,一片置于空气中,并对另外一片呼气。置于空气中的毛玻璃片上几乎没有水雾,而呼气的毛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雾。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iRJo实 验 结 论:1.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空 气;2.氧气 含 量:呼出气体空 气;3.水 蒸 气 含 量:呼出气体 空气。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仪器的识别1.与气体制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