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观 纲 宗 简释(I)北天目蒲益沙门智旭述(注:本资料以圣严法师所著 天台心钥为蓝本,并参考国清讲寺 教观纲宗科释,精简而成)目录:刖 一:隋代智者大师对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作了客观、系统地总结,成为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之论,其组织严密,次第分明,脉络清晰,也成为中国佛法教理的主要所依;蒲益大师又非常精辟地把天台教理作了归纳,名 为“教观纲宗”学习这篇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从整体系统、圆融通达的角度与思惟来看待佛法,而不是偏于一边、狭于一角这样,才可能学到真正圆融的佛法释题及作者【浅释】教观纲宗:教是教相,观是观行,纲是事物的总要,宗是根本、宗旨所谓教相,即是依所立的宗义去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所谓观行,即于心观理而如理而行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以一心三观为观行就是说,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为无量法门的纲要,以四教四观为无量观法的宗旨通俗地说,教是经教、法理,是佛陀一生的言教;观是观照、修证,是依教起观,如理而行教,由信、解而入,属闻、思阶段,是量变和相似质变的过程;观,由行而入,属修行阶段,是质变过程;纲宗,山证而入,是根本质变用一句话浅释“教观纲宗”,即是:佛法理论(经教)与 实 践(修证)的总纲领。
北天目禧益沙门智旭:北天目为山名,今在浙江孝丰县,山中有寺,名为灵峰寺,是大师圆寂之处,故后人也称之为灵峰大师沙门为修行人的统称智旭为大师法名,字蒲益,自号八不道人初学儒家,作驳斥佛教的论文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著作后,取论烧掉;后出家入径山参禅,融会性相二宗,扶戒律,修净土,着净土十要,作愿文,及求生净土偈:五十七岁圆寂大师在理论上融会性相,在实践上调和禅净,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他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I惨 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念间后人奉他为净土宗第九祖小议】学此论应把握的四个要点:四种教法(藏通别圆)、四种根器(四种知见)、四种观法(十乘观)、六 个 层 次(六即)教 观 纲 宗 简 释(2)北天目禧益沙门智旭述壹 总 说【原文】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忖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浅释】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佛陀和历代祖师所传的佛法要领,就是教义与观法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观法,没有佛法教义作为指导,则不能正观;教义,缺乏观法的实践,则不成真传。
小议】正宗佛法,教理与修证两不缺观世音菩萨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有前辈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教乃佛陀教言,无此圣言量为标准,如何辨别佛法与外道邪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会乱成一团佛法是实践的佛法闻思是手段,借之以助修,标月指而已执之反成所知障真修才能真悟,不然只能得到相似而已当然修也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回归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中去实修是切实入手的必经之路若失去实修,往往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在意识中去作活计这恰恰是妄想的巢穴从现时中可清楚的看到:越是失去实修,佛法就越是变味,越是衰落,直至消失这也是未法时代的佛法走向实修者越来越稀有,正法就没有人来传下去了,只是文字相传证道者真传怎么传呢?看禅宗就知道: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佛佛相传,只是这个,没有第二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义在言外落在文字中,往往是搞研究的圣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所能说的,都是在相上说,而一切法的实质是离文字相的所以,悟是刹那间的事,真理直接印入心中,心心相印,而不是靠意识左思右想得来的,想个半天推论出来的,往往是曲解,最多是相似所以着重从名相入手的被称为教下,直接印心的称为宗下教 观 纲 宗 简 释(3)北天目禧益沙门智旭述壹 总 说【原文】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续)【浅释】有教无观则罔:罔:迷惑、蒙蔽、欺骗意为:有教理而无观法,教则失去真实作用,甚至因为曲解而陷入一种迷惑,及自我蒙蔽,或被人蒙蔽的局面中小议】没有实际的修证,智慧则不能深入只是从文字表义来理解佛法,只会成为猜想因为不明白、迷惑,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造成非主观意愿的“蒙蔽、欺骗”,结果自欺欺他,误人误法,贩卖如来家业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浅释】有观无教则殆:殆:疑惑、危险意为:有观法而无佛法正教作为指导,盲目作观,盲修瞎练,则非常危险小议】“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邪魔外道之所以成为邪魔外道,就在于自以为是,执著自己的知见和境界,然后拿着这个框框去套佛法,而不是以佛陀的究竟了义为准则这种实例就太多太多了总之,理论与实修两者都不能偏离不通经教,就像是走远路不问路不看路标,走错了还自以为是拿教与宗的关系来说,若只会宗,易成笼统禅;若只会教,易成文字禅若能会宗又会教,则七纵八横而无碍,也才可能融通圆满有言道:教乃有言之禅,禅乃无言之教浅释】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然而,总论释迦佛一生的言教,可分为八个大纲,依教义而设观法,数目也大略相同。
教 观 纲 宗 简 释(4)北天目蒲益沙门智旭述壹 总 说(续)原文】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浅释】化仪:化导及接受的形式、方式;化法:化导的法门、方法译文】所谓八教,一为顿教、二为渐教、三为秘密教、四为不定教,这四者名为化仪四教,好比世间的药方;五为三藏教、六为通教、七为别教、八为圆教,名为化法四教,好比世间的药品原文】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另h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译文】当知顿教等化仪四教所用,总不出三藏教等化法四教的功能正是据药性而开药方)三藏教以析色为空作为观法;通教以色相当体即空作为观法;别教以体假入空,从空入假,然后圆融空假成就中道,作为观法;圆教以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为观法四种观法各用十法作为乘我的工具,能运裁修行人到达涅槃的境地三藏教、通教二种教义和观法,能运人至真谛涅槃的境地;别教、圆教二种教义和观法,能运人至中道大涅槃的境地。
藏、通、别三教,都名为方便的权教,唯圆教的观法才是究竟真实原文】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译文】圆教观法又分三种:一顿观、二渐观、三不定观为使人趣向究竟真实的圆教,因为根性差别的缘故,而方便施设前三教权巧之法,则此三教则含摄于真实的圆教之中;开设权巧的三教,目的是为了最终显示真实的圆教,则真实的圆教融会于权巧的三教之中正因为众生根器不一,致使如来要善巧方便地作多种不同说法根据释迦佛一生的言教,大略分判五个时期一【小议】“开权显实”的“开”,也可以浅释为:一开除、二开发之意者,机缘成熟,则开除权法,直显真实;二者,于权法中直接开发真实前者像是能所双亡见真如,后者仿佛“即一切法,离一 一 切 相”,不离当下见佛性五时八教的施设,正体现了佛陀的大智慧小根器人,你对他说究竟法,他就可能马上谤佛谤法,还振振有词大根器人,你说权法,他或者对人不屑一顾,或者对法产生误解又如上学要从小学学起,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有人小学毕业后,没有再继续读中学和大学,还否认这后面的所学,就是愚痴了;如果说最终目的是读博士,前面的小学、中学、大学课程就不必了,直接读博士好了,那也是如建空中楼阁,不可能的事。
也有人说,佛法发展的历史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不断努力,而由小到大,由原始朴素到现代圆融,这样发展起来的如此说法,实是荒谬!若是这样,就得出两种结论:-是,只有小乘教的阿含系是释迦佛所说,而大乘佛法则非佛所说,是后人造的(这倒奇怪了,道德高尚的高僧大德竟然“伪造”经典)二是,后面的高僧大德比释迦佛还高明了(佛就不该称为佛,后面的大德才能称为佛了)实际匕佛法发展的历史正体现了佛陀因机施教的智慧,是佛法教育体系的一种展现所以,佛法是由上而下的教化,而非由始至后的发展演化教 观 纲 宗 简 释(4)北天目藩益沙门智旭述壹 总 说(续)【原文】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另IJ、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
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浅释】华严时:佛陀于菩提树下觉悟后,首 先 讲 华严经,主要是对登地菩萨所说阿含时:于华严时后,主要对小根器人说 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杂阿含)及戒律,所以属于渐教的初期方等时:方,究竟方正,等,平等此是形容大乘此时主要是“弹偏褒圆、倡大斥小”,讲 有 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胜鬟夫人经、楞伽经等半字生灭门:半字比喻小乘小乘是有苦可除,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灭可证,所以是生灭法般若时:此时主要讲般若经典,谈般若毕竟空之理法华涅槃时:此时唯说究竟一乘的圆教如来本迹之广远:如 法华经中所说:“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可见,我等也受释迦佛的慈悲教化非常久远了译文】、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根据教化的方式,属于顿教二、阿含时只说三藏教根据教化的方式,属于渐教的初期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小乘修生灭法而机缘成熟的人,说通教、或别教、或圆教的大乘不生不灭之法。
根据教化的方式,属于渐教中期四、般若时兼带通教、别教二种权巧之理,正说圆教真实究竟之理根据教化的方式,属于渐教后期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之理,开除三藏教、通教、别教之权巧之理,唯独显示圆教的真实至此,才能深入地明白,如来施设五时八教山始至终的目的,及具体显发如来真实身分的广远根据教化的方式,名为会渐教归入顿教,也叫非顿非渐涅槃经重新为没有体会、证得真实境界的修行人,广泛地谈说真心常住、无来去生灭之理又为末法时代根器愚钝的人,重新扶持三种权巧之教理,所以,追说四教,使之会通圆教,追泯四教,使之会归圆教根据教化的方式,也叫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导方式,遍于前面的四时之中唯有法华是直接显露,所以不属于秘密教;是决定,所以也不属于不定教小议】从天台五时,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角度,一是教化者的角度,二是被教化者的角度对于教化者来说,五时同时,因人而施;对于被教化者来说,五时不是你来选择哪个时,过高过低,都接不上轨就像龙树菩萨所说,当你没到 正觉”的层次,别相信自己的知见但现实中,我们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自以为“最直接”,其结果恰恰走了冤枉路!五时也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的修行结果,最初华严时,度入地菩萨;其次阿含时,度二乘证果人;第三方广时与第四般若时,度开智慧者,而事未到;第五法华涅槃时,授记将来,传承佛法。
即是说,华时讲入菩萨地,阿含时讲证声闻果,方等般若时讲开悟,法华涅槃时讲真实及继承结缘教 观 纲 宗 简 释(5)北天目蒲益沙门智旭述壹 总 说(续)【原文】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