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与实践:二上一单元新课标新教法设计

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75KB
约17页
文档ID:332930544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与实践:二上一单元新课标新教法设计_第1页
1/17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与实践:二上一单元新课标新教法设计二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1.三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2.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3.语文园地一:一是识字加油站(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8个词,认识11个字我将这八个词放在这样的话里:野外观察大自然,必备东西要带全地图水壶指南针,手套帽子登山鞋穿上全体运动裤,安全第一快乐玩);二是字词句运用(一是体会不同动词的意思,迎与追,穿与披,甩甩与摇摇;二是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日常生活;三是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右宽右窄的字写法);四是日积月累,背诵王安石的《梅花》;五是我爱阅读(《冰波》的《企鹅寄冰》)4.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 面对以上内容,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如果从科普童话来看,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如果从有趣的、科学短文来看,那奇妙的蝌蚪找妈妈,水的形态变化、植物旅行,划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是可以的;这一单元还有五本童书,从童书的角度,未来变成二上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都有可能;这一单元的诸多内容与“科学”有关,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角度来教,也可以。

不管做哪个任务群,教材还是要先读明白的:一、《小蝌蚪找妈妈》解读《小蝌蚪找妈妈》,是老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挺长的1961年,我国拍了一部动画片叫《小蝌蚪找妈妈》,读这篇课文,我把14多分钟的老动画片看了一下,水墨画的那种感觉,特别有中国味,动画的水平在那个时候应该是很高的了所以教这一课,让学生重新回到那个年代,看一下那时的动画片,因为这篇课文与其相关看完了动画片再学课文,那就不一样了我不知道二年级的老师是否让学生看了我以前没有看过,就是写这篇文章解读时才发现有这个动画片的小时候是否看过这个电影,没有任何印象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需要学生数一数数完后应该告诉学生,好的文章要写更多的段其实每篇课文教学都要这么做,都要提醒学生,自己所写的文章也应该这样一段又一段不要怕重复,只要不断地重复,学生将其印在大脑中,未来写作才会自然而然多写几段统编教材一二年级长文章的量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版本因为每册的课文量大,这给老师带来不少难度课文不读好,读不到位,人人不达标,一切讲述可能是无力的这么长的课文,在朗读上要想让个个达标,一节课是相当困难的,特别对于大班额的学生来说另外,这篇课文无论如何要多多关注对话句了。

课后要求分角色朗读,我个人觉得仅仅靠分角色朗读那是不够的,也未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文中的直接对话句有: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2.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3.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4.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找吧!”5.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6.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6句话怎么读?作者为什么6句全用“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的对话句形式?这每一句话里到底藏着什么呢?要不要学生理解理解?答案是必须的关注对话句,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课文中有对话句,就要花力气引导学生读与思读透了,孩子的理解力就会得以较精准地训练多年来,不少课文教学这个最重要的东西被接二连三忽略其实把这一内容读好了,教好了,就是把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教出来了读得不对,或读得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不要小看对话句,也不能随意教读对话句怎么教?这需要老师们好好研究了。

细读这篇课文,教得好,教得独特,应该是在激发学生做点小研究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可不可以玩?这要看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了什么样的小研究?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过了几天”,三处“几天”,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是几天呢?这个是明确的数据,还是模糊的数据?想来想去,应该是较具体的数据学生假如在课堂问老师,老师们能知道吗?青蛙产卵后四五天的时间就变成带着尾巴的小小蝌蚪了,而这些小蝌蚪变成幼蛙需要7-15天,长成青蛙要三年!课文中的第一个“过了几天”,应该是一周七天课后中的第二个“过了几天”应该又是一个七天第三个“过了几天”,这是多少天呢?因为后面介绍尾巴变短了,但尾巴真正的消失,需要两个月,所以这几天就没有明确的数据了学生不提这个问题,老师带着学生去读书,学生对青蛙的理解更准确也是好事不要小看二年级孩子,他们会很喜欢的这其实就是跨学科学习另外,课文的每一个生字要教活,要一一查清字源,尤其笔顺,要教得明白二、《我是什么》教材解读:初读《我是什么》感觉很干净,因为这是篇科普小品文;再读觉得这篇课文真是为儿童而作,儿童肯定不讨厌;读几遍了,才去看那么一行小字,方知这是《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上的这几年,不少人夸奖民国时期的国语文教材,看来是有理由的。

学生读完一遍,把最后一段拿出来,即“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学生肯定都能猜到是“水”然后让学生到每一段里找“水”,看看有多少不同样式的“水”这样读课文,这样说起来,活动性自然增强一段段地找,学生肯定有热情以第一人称介绍“水”(“水”的自述,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某某自述”,其实二年级就有类似的课文),让学生去猜“水”,有趣课堂中要不要讲第一人称?可以讲,没事的其实变化着人称读此课,也相当好玩不信你用“他(它)”或“你”读一读、试一试,相当好玩转化叙述视角来读课文,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异,这也是思维的训练,千万不要以为二年级学生小,不行你都没有试,别那么早说不行在民国期间,能如此以“变”的思维来讲“水”,该教材真的有智慧我读着读着,就想理一理这些“变”,结果理出来了下面的话:太阳晒,水变汽汽升空,变成点无数点,连成片变云彩,飘空中有白云,有乌云有朝霞,有晚霞继续升,体温降云变成,小水滴聚一起,落下来是雨是雪是冰雹这么一理,才知道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太棒了简单之中,却把“变”的原因一并告诉学生太巧妙了水怎么变汽?原因是太阳晒汽怎么变成点的?原因是“汽升到天空”的云是怎么来的?是无数个汽变成的点连起来的。

虽然教材没有说白云、乌云、朝霞、晚霞,但教学中点拨一下,他们也会顿时明白如果归类识字,学生会学到不少关于“雨”的字教学中,我肯定会讲“水”“汽”,然后讲“云、雨、冰、雹、雪”,我会把“云”变成繁体字“雲”来讲,还会让学生试图玩造“霞”也许你会说难,学习本身就需要挑战那云怎么变成小水滴的?原来是云继续往上升,因为上面温度低才变成了的过去,我一直觉得是云往下压,积多了成小水滴的,最后变成雨冰雹雪降落到大地上此处纠正了我的多年错误虽然文中没有告诉为什么小水滴会变成小硬球、变成小花朵,但好问的学生,自然会发问他们一旦发问,教师千万别急着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可是自主式学习,也是跨学科学习其实这篇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特别有味道对于学生写作引领会有很大的帮助看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里……,在……是……,在……里……,在……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段话用了几种修辞手法?一是类句,二是转化(拟人)反复读这段话,人都会变水原来在池子里,空间就那么大;接着小溪里,比池子空间大多了,美多了;再接着江河里,小溪怎么可能与江河相比;最后是海洋里,江河当然也不能与海洋相比我越发感觉,这一段虽然文字不多,好好读,好好读,是必须的。

第四自然段的阅读,要与学生共同提取出水的“温和与暴躁”,水做了“好事与坏事”,水“帮助人们”,也一年又一年地做了“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带来灾害”之事的对应性提取,让学生对水做的事,有一种立体化认知而这一段中的“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大思考”,让学生放开想,这里面的答案想得越多,这一课的学习就越深刻这一课的十个生字词教学,如果能用好《汉字源流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肯定会讲得准确而有味道课后第二题“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三个加点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教材不让我们讲动词,有时也只能不讲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做,也许是必须的讲,也是可以的,没有谁会跑入你的课堂阻止你三、《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材解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是老课文,由于作者戴巴棣网上资讯非常少,想买这位作家的书都没有找到,由于学校图书馆的书也就是几万册,这位作家的书学校图书馆里也没有评论界有一种观点,作品一出来,作家已死这种说法有些残忍,很极端,但能让人把精力集中在作品上,不要去思考作者这首诗不难懂,教学方法好像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整首诗押的是宽韵,读、反复读、拼命读,达到会背不会有多大问题。

背好14个字自然就认识了,强调一下两个多音字也能掌握差不多,会写的十个字肯定是重点这十个字也没有规律可寻,上下结构的有,独体字也有,左右结构的字也有,女字旁的字有三个(如、娃、她),“脚”字右边是硬耳朵,不是软耳朵,是需要强调的,因为教三至六年级的老师常会发现学生写错教这首诗,是不是只能这样教呢?这一课,课文后面的习题还有一个仿写,是选做题选做就是可做可不做统编版教材这样的编排不少对此不去评价了研究课后题,可以判断这篇科普性质的诗是在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是知识教学,也没有什么花样诗的最后一段,说得很明白,仔细观察别粗心,你就能得到很多知识课堂上,如果学生问我“四海为家”,是哪四海,我怎么解答?这肯定不是那么容易解答的我们的先祖认为中国被海环绕,按照方位就是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对不对呢?不知道!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个四海指四边荒远地区大唐皇帝李世民也是个大诗人,他在《过旧宅二首》中云:“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意思是,那年我离开旧宅子征战天下,就有了以天下为家的想法这里的四海是天下的意思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四海”看来就是“天下”吧,以天下为家,植物种子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解决了这个难题就不怕学生问了我读第二、三、四节,想让学生填如下之空:1.风是蒲公英的(     ) A 脚  B翅膀 C船2.动物的皮毛是苍耳的(    ) A 脚  B翅膀 C车3.太阳是豌豆的(    ) A 脚  B翅膀 C 发射器没有一点思考,小朋友较难填写,不信大家试一试要不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列出一些种子?列出来之后,要不要让他们知道这些种子是怎么离开妈妈的?其实这是可以让孩子推断的蒲公英的种子如降落伞,可以判断出传播方式一定是风;苍耳的种子是带刺的,可以判断出传播方式靠其他的动物;豌豆的种子长在豆荚里,可以判断必须晒干后弹射出去他们列出来的种子,靠什么传播的?可以推断,当然推断未必准!网上查到了《大自然的语言》,说是戴巴棣创作的,是不是他的,我没有考证但这可以让学生读读玩;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要带好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就会把“车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计算起来方便如果你捕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从不把人欺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