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3274849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肉类、果蔬、水产品、牛奶生产总量达2794万吨、年均增长3.6%。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强,在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共同推动下,冷链物流快速发展,2020年冷链市场交易额达864亿元,较2015年增加193亿元、年均增长5.2%。冷链流通率、冷链流通环节腐损率分别为46%、18%,较2015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降低5个百分点。随着出海出境大通道和开放口岸、海关指定监管场所等加快建设,国际冷链物流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冷链产品规模达96万吨。一、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三亚湾等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2、,配套建设速冻、冷藏、低温暂养等设施,发展水产品冰鲜储藏和冷链加工,推动建设一批水产品冷链集配中心。鼓励水产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合作,健全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鼓励活鱼纯氧高密度冷链等鲜活水产品冷链配送技术创新应用,满足群众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二、 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疫苗、生物制剂、药品等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已成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新兴力量。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农业基础进一

3、步夯实,肉类、果蔬、水产品、牛奶生产总量达2794万吨、年均增长3.6%。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强,在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共同推动下,冷链物流快速发展,2020年冷链市场交易额达864亿元,较2015年增加193亿元、年均增长5.2%。冷链流通率、冷链流通环节腐损率分别为46%、18%,较2015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降低5个百分点。随着出海出境大通道和开放口岸、海关指定监管场所等加快建设,国际冷链物流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冷链产品规模达96万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冷库库容达526万立方米,较2015年增加328万立方米、年均增长9.7

4、%,其中中心城区冷库库容达242万立方米、占全市52%;冷藏车保有量约2700辆,比2015年增长130%;基本形成以“冷链物流+交易市场”为主,冷链加工、运输、仓储为支撑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现代冷链服务主体日益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全市规模以上的冷链物流市场主体达400家。重庆明品福集团、重庆万吨冷储公司、重庆医药集团、重庆友生活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新世纪、永辉超市、顺丰冷运、盒马鲜生、京东物流等企业生鲜冷链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随着电子商务、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和城乡一体

5、化快速推进,在生鲜电商、新零售、新餐饮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下,冷链物流发展日趋多元化,“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呈现出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市场型、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直销型与第三方物流全面融合发展的冷链物流模式,构建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持续推动消费不断升级。冷链物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市相继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操作办法(暂行)的通知(渝口岸物流发20219号)等政策

6、文件,加强了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了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投入,开展了全程冷链物流可追溯试点,强化了对冷链物流监督管理,为全市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重庆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规模化、系统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统筹规划,区域结构失衡。规划引领不足,既有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呈现出“城区强、农村弱”“销地库强、终端和产地弱”“低温库强、高温库弱”等特征,低水平服务供给过剩,超低温、变温、冷鲜库等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结构升级支撑引领能力不够。二是基础设施不强,有效监管不足。产销两端冷处理设施少,冷链运输环节监管缺失、冷藏车数量偏少,新

7、能源冷藏车发展相对滞后;冷链物流监管制度不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三是服务能力不足,冷链覆盖度低。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各个环节信息资源有效衔接不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不高等。三、 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服务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冷库库容规模达88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5000辆,肉类、果蔬、水产品等适冷商品冷链处理率分别达85%、30%、85

8、%,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建成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N个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冷链设施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结构发展更加合理、功能类型更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冷链物流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培育23家竞争力较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

9、代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 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仓运配、集采分销和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冷链服务骨干企业。依托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支持企业构建干支仓配一体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提升运行效率。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重庆,提升冷链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发

10、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引导冷链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剥离自有冷链配送服务功能和业务,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等,加强冷链食品、药品产业链资源共享,优化冷链供应链,打造一批知名冷链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服务主体,探索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等经营模式,提升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深化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稳步推动重庆与新加坡冷链物流标准衔接。引导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参与制定肉类、果蔬、粮油、红酒、海鲜、药品疫苗等商品的预冷、存储、运输、包装、销售各冷链环节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冷链产品市内存储销售、市外分拨流程。制定出台重庆冷链商品目

11、录,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促进冷链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建立标准推广和培训机制,加大标准宣传和实施力度,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建立完善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推广与标准托盘相匹配的包装基础模数及系列规格尺寸,促进包装箱、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作用,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等基础工作。依托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发布冷链物流行情指数,及时通报重点产品运营状况,科学判断行业状况、预测发展态势。建立冷链物流行业专家库,凝聚科研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等人才资

12、源,组建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产业型专家团队,打造全市冷链物流业高级智库,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大冷链物流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市场急需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依托“一带一路”及出境出海大通道等,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分级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培养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制化培训,建设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五、 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溯源体系。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互通共享,以重点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冷库、

13、大型连锁超市等为切入点,扩大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全市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开放全程冷链数据,全面推广“扫码知冷”工程。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对冷藏保温库、冷藏保温车辆、冷藏集装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及时处置温度异常等情况,确保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不断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冷链食品追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现有监管方式。发挥大数据在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全市冷链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

14、力扶持“无断链”白名单企业,完善冷链物流责任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冷链物流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冷链物流领域违规违法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强化警示作用。鼓励冷链市场、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通过场内设立的公示栏、电子显示屏或者平台网页的显著位置,主动向社会公示投诉数量等信息。健全“1231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规则、“消费投诉公示”工作规则,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举报人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完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重庆港口岸(寸滩港区、果园港区)、重

15、庆铁路口岸、重庆万州机场航空口岸等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等规定,切实做到闭环管理。针对可能经口岸引发的输入性疫情,排查入境、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制度,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加强检验检疫结果、货物来源去向等关键数据共享,做到批批检测、件件消杀,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堵住疫情防控漏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覆盖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等农产品冷链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产销区、集散地、口岸等,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提高装备配备水平,增强冷链检验检测检疫能

16、力。围绕农产品进出口,鼓励企业提前申报,依托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检疫处理、检测结果无纸化传递。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相关冷链物流发展政策资金,研究出台市级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口岸物流、农业、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市级重点专项,支持冷链装备研发生产、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冷链体系建设。鼓励各区县(开发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鼓励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机构面向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业务。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强化冷链物流节点用地保障,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冷链物流节点专项规划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冷链物流项目且土地规划用途为物流仓储用地的,参照工业项目用地价格实行招拍挂出让,农村三级节点用地按照农用地流转要求审批并严格用于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