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32417120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社会心理学态度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节第五节 态度形成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与态度转变态度是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联系个体内、外世界世界的的桥梁桥梁。由态度出发,由态度出发,向内向内向内向内可对可对可对可对个体的心理状个体的心理状个体的心理状个体的心理状态态态态进行研究进行研究进行研究进行研究,向外向外向外向外则可对则可对则可对则可对行为行为行为行为进行某进行某进行某进行某种预测种预测种预测种预测。2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态度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态度是是个体个体对对特定对象的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总的评价和和稳定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性的反应倾向。(一)(一)(一)(一)态度的态度的3个特点个特点1 1 1 1内在性内

2、在性内在性内在性态度是态度是态度是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内在的心理倾向内在的心理倾向内在的心理倾向,是,是,是,是尚未显现于外尚未显现于外尚未显现于外尚未显现于外的的的的内心历程或内心历程或内心历程或内心历程或状态状态状态状态。2 2 2 2对象性对象性对象性对象性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总是指向总是指向总是指向总是指向一定目标,一定目标,一定目标,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态度的对象态度的对象态度的对象态度的对象包括包括包括包括人、物、事件、观念人、物、事件、观念人、物、事件、观念人、物、事件、观念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 3 3 3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态度态度态度态度一旦形

3、成一旦形成一旦形成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3(二)态度的(二)态度的3个个成分成分一般认为,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有有认知认知、情感情感和和行为倾行为倾向性向性三个成分。三个成分。1.1.1.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认知成分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即关于对象的即关于对象的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2.2.2.情感成

4、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在评价基础上在评价基础上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对态度对象产生的对态度对象产生的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或情感反应或情感反应或情感反应。3.3.3.3.行为行为行为行为倾向倾向倾向倾向成分成分成分成分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对态度对象的对态度对象的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预备反应预备反应预备反应或或或或以某种方式行动以某种方式行动以某种方式行动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的倾向性的倾向性的倾向性。4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C(cognitioncognitionc

5、ognitioncognition,认知),认知),认知),认知)、AA(affectionaffectionaffectionaffection,情感,情感,情感,情感)、)、)、)、BB(behavior tendencybehavior tendencybehavior tendencybehavior tendency,行为倾向,行为倾向,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态度的态度的三成分说三成分说被称为被称为态度的态度的ABC模型模型。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在它们不协调时不协调时,情感成分情感成分往往往往占有占有主导主导地

6、位地位,决定,决定态度的态度的基本取向基本取向与与行为倾向行为倾向。5(三)态度与行为(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但但态度态度与与行为关系行为关系比较复杂比较复杂。态度态度是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但个体具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还受情境、认知情境、认知因素,因素,甚至是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6(四)态度与价值观(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价值观对态度对态度有有直接直接的影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这种影响是通过通过个体对态度对象个体对态度对象赋予价值赋予

7、价值来实现的来实现的。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评价评价评价是是是是核心要素。核心要素。核心要素。核心要素。个体的态度个体的态度个体的态度个体的态度取决于取决于取决于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这一对象的价值这一对象的价值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价值大小价值大小价值大小决定决定决定决定态度程态度程态度程态度程度强弱度强弱度强弱度强弱。态度对象的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客观价值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个体

8、赋予对象的主观主观价值价值。7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有有根本的不同根本的不同。首先,首先,首先,首先,价值观价值观价值观价值观与与与与态度态度态度态度相比相比相比相比,更更更更抽象和一般,抽象和一般,抽象和一般,抽象和一般,更更更更稳定和持久,稳定和持久,稳定和持久,稳定和持久,更更更更不容易转变不容易转变不容易转变不容易转变。其次,其次,其次,其次,价值观价值观不像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影响通过影响态度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而最终影响行为。8个体

9、的各种价值观个体的各种价值观个体的各种价值观个体的各种价值观根据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根据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根据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根据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构成了构成了构成了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完整的价值体系完整的价值体系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构成一个具有构成一个具有构成一个具有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整体性的态度体系整体性的态度体系整体性的态度体系。越是接近越是接近越是接近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越是接近,越是接近,越是接近态度态度态

10、度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大。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大。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大。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大。9二、态度的二、态度的4个个功能功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卡茨卡茨卡茨卡茨提出,提出,提出,提出,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一)(一)(一)(一)工具性工具性功能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个体倾向于发展个体倾向于发展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能给自己带来能给自

11、己带来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利益利益利益的态度的态度的态度的态度。(二)二)二)二)自我防御自我防御功能功能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倾向选择倾向选择倾向选择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有利于自我防御有利于自我防御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的态度的态度的态度,这能让人受到贬抑时这能让人受到贬抑时这能让人受到贬抑时这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用来保护他们自己 10(三)(三)价值表现价值表现功能功能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人们往往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人们往往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人们往往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

12、值取向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取向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取向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取向。(四)(四)认知认知功能功能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对情境中的客体对情境中的客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通过态度通过态度通过态度来赋予来赋予来赋予来赋予其意义其意义其意义其意义。个体个体个体个体获得获得获得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找到一个应付找到一个应付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新情境的向导新情境的向导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已经形成的

13、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11三、态度的三、态度的5个维度(个维度(属性)属性)(一)(一)(一)(一)方向方向方向方向。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指向对态度对象的指向对态度对象的指向对态度对象的指向。(二)二)二)二)强度强度强度强度。即态度即态度即态度即态度倾向于倾向于倾向于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三)(三)(三)(三)深度深度。即即即即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卷入水平水平。(四)(四)(四)(四)向中度向中度向中度向中度。某种态度。某种态度。某种态度。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在

14、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值体系中接近核心值体系中接近核心值体系中接近核心的程度。的程度。的程度。的程度。(五)(五)(五)(五)外显度外显度外显度外显度。个体态度。个体态度。个体态度。个体态度在其在其在其在其行为方向行为方向行为方向行为方向与与与与行为方式行为方式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上的外露程度上的外露程度上的外露程度。12四、态度形成四、态度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态度形成包括包括依从依从、认认同同和和内化内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一)(一)(一)(一)依从依从依从依从依从依从依从依从是态度形

15、成的开始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个体总是按个体总是按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社会规范和社社会规范和社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会期待或他人意志会期待或他人意志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表现与他人一表现与他人一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此时此时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行为受外因控制行为受外因控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依从依从依从是是是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表面的、暂时

16、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管理策略。管理策略。管理策略。13(二)(二)认同认同认同认同认同认同是个体是个体是个体是个体自愿接受自愿接受自愿接受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范,范,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在认同阶段,在认同阶段,在认同阶段,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但,但,但已已已已超越超越超越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属于外部控制的

17、奖惩而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主动趋同于对象主动趋同于对象主动趋同于对象。这一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起明显作用起明显作用起明显作用,认同认同认同认同依赖于依赖于依赖于依赖于态态态态度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度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度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度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14(三)(三)内化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个体真正真正从内心相信从内心相信并并接受接受他人的观点,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

18、的有机组成部分。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内化是内化是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的结果,的结果,的结果,是以认知成分为基础的是以认知成分为基础的是以认知成分为基础的是以认知成分为基础的。个体态度的形成,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从依从依从到到认同认同,再到再到内化内化,最后成为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15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由于接受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信息或意见或意见而而发生变化发生变化,这个过程,这个

19、过程叫叫态度转变态度转变。16一、态度转变模型一、态度转变模型美国学者美国学者美国学者美国学者霍夫兰德霍夫兰德霍夫兰德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等人提出了一个等人提出了一个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态度转变的模型态度转变的模型态度转变的模型,如下图所示:如下图所示:如下图所示:如下图所示:17接受者的态度转变涉及的接受者的态度转变涉及的4个要素个要素: :1.1.1.1.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是传递者是传递者是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沟通信息的提供者沟通信息的提供者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也是,也是,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

20、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2.2.2.2.沟通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异异异后发生的。后发生的。后发生的。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沟通信息是沟通信息是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态度转变的态度转变的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3.3.3.3.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也是态度转变

21、的主体,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接受,才能发挥作用接受,才能发挥作用接受,才能发挥作用。4.4.4.4.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所处的情境所处的情境所处的情境不同,不同,不同,不同,个体个体个体个体的情绪状态的情绪状态的情绪状态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

22、的效果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181.1.1.1.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威信信息传递者的信息传递者的信息传递者的信息传递者的威信威信威信威信,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与接受者的与接受者的与接受者的与接受者的相似性相似性相似性相似性都会影响他都会影响他都会影响他都会影响他发出的信息的说服发出的信息的说服发出的信息的说服发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效果。效果。效果。威信威信越高越高,与,与接受者的相似接受者的相似性性越大越大,说服,说服的效果的效果越好越好。 (一)(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92.2.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

23、他们的说服效果。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是是是自我服务自我服务自我服务自我服务的的的的,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力小。力小。力小。力小。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是是是自我牺牲自我牺牲自我牺牲自我牺牲的的的的,则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则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则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则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203.3.说服的意图说服的意图如果如果如果如

24、果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刻意影响刻意影响刻意影响刻意影响他们他们他们他们,则不易转变,则不易转变,则不易转变,则不易转变态度;态度;态度;态度;但如果但如果但如果但如果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接受者认为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传递者没有操纵没有操纵没有操纵没有操纵他们的意图他们的意图他们的意图他们的意图,心,心,心,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度。度。度。度。4.4.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

25、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受他们的说服。受他们的说服。受他们的说服。 21(二)(二)(二)(二)沟通信息方面的沟通信息方面的4个个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1.1.1.信息差异信息差异信息差异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任何态度转变任何态度转变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都是在都是在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的情况下发生的。的情况下发生的。的

26、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研究表明: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对于威信对于威信对于威信对于威信高高高高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差异差异差异差异较大较大较大较大时时时时,引,引,引,引发的发的发的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威信对于威信对于威信对于威信低低低低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的传递者,这种差异差异差异差异适中适中适中适中时时时时,引,引,引,引发的发的发的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态度转变量最大。222.2.2.2.畏惧畏惧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信息如果唤

27、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服。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服。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服。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服。但但但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不是不是不是正的线性关系正的线性关系正的线性关系正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畏惧的唤,畏惧的唤,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起能增强说服效果。起能增强说服效果。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但是但是但是,如果如果如果如果畏惧太强烈,畏惧太强烈,畏惧太强烈,畏惧太强烈,引引引引起起起起接受者的心理防御接受者的心理防御接受者

28、的心理防御接受者的心理防御以至以至以至以至否否否否定畏惧本身定畏惧本身定畏惧本身定畏惧本身,结果会使态度,结果会使态度,结果会使态度,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转变转变转变较少较少较少较少。研究发现,研究发现,中等强度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好的说服效果。233.3.信息倾向性信息倾向性研究发现,研究发现,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对一般公众,对一般公众,对一般公众,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单一倾单一倾单一倾向的信息向的信息向的信息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说服效果较说服效果较说服效果较好;好;好;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接受者,接

29、受者,接受者,提供提供提供提供正反两正反两正反两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方面的信息方面的信息方面的信息,说服效,说服效,说服效,说服效果较好。果较好。果较好。果较好。244.4.信息的提供方式信息的提供方式信息提供的方式、渠道,信息提供的方式、渠道,信息提供的方式、渠道,信息提供的方式、渠道,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一般来说一般来说一般来说一般来说口头传递口头传递口头传递口头传递比比比比书面途径效书面途径效书面途径效书面途径效果好果好果好果好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比比比比通过大通过大通过大通过大众传媒沟通效果好众传媒沟通效果好众

30、传媒沟通效果好众传媒沟通效果好。25(三)(三)(三)(三)接受者方面的接受者方面的3个个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1.1.1.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经内化了的已经内化了的已经内化了的已经内化了的态度态度态度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接受者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接受者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接受者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难于转变;难于转变;难于转变;难于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态度,态度,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

31、成的态度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态度态度态度不易转变。不易转变。不易转变。不易转变。2.2.2.2.人格因素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依赖性较强的依赖性较强的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态度。不易转变态

32、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263.3.个体的心理倾向个体的心理倾向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逆反心理、心理逆反心理、心理逆

33、反心理、心理惯性惯性惯性惯性,保留面子保留面子保留面子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等心理倾向等心理倾向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利用一些人们通常利用一些人们通常利用一些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自我防卫的策略自我防卫的策略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来减少说服信息来减少说服信息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笼统拒绝,贬

34、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息,论点辩驳息,论点辩驳息,论点辩驳等。等。等。等。27(四)(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会影响态度转变。会影响态度转变。会影响态度转变。1.1.1.1.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有有有有双重双重双重双重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如果接受者如果接受者如果接受者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原有态度原有态度原有态度不够坚定不够坚定不够坚定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对态

35、度对象的,对态度对象的,对态度对象的卷入卷入卷入卷入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可促使可促使可促使可促使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如果如果如果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态度与接受者的态度与接受者的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重要利益重要利益重要利益有关有关有关有关,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预先警告往往往往往往往往使其抵制使其抵制使其抵制使其抵制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态度转变。28292.2.分心分心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如果分心

36、使接受者分散了分散了分散了分散了对对对对沟通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信息的注意,的注意,的注意,的注意,将会将会将会将会减弱减弱减弱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接受者对说服者的接受者对说服者的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扰防御和阻扰防御和阻扰防御和阻扰,从而,从而,从而,从而促进促进促进促进态度态度态度态度转变转变转变转变;如果分心如果分心如果分心如果分心干扰了干扰了干扰了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不能获得不能获得不能获得不能获得沟通信息,则会沟通信息,则会沟通信息,则会沟通信息,则会削弱削弱削弱削弱说服效果说服效果说服效果说服效果。3.

37、3.重复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倒U型曲型曲线线关系。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说服的效果说服的效果说服的效果均不好均不好均不好均不好。30三、态度转变理论三、态度转变理论(一)(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海德海德海德重视重视重视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对态度的影响对态度的影响对态度的影响力力力力,强调强调强调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的

38、态度,的态度,的态度,常常受常常受常常受常常受他人他人他人他人对对对对该对象态该对象态该对象态该对象态度度度度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海德认为,海德认为,海德认为,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存在存在存在某些情感因素某些情感因素某些情感因素某些情感因素之间之间之间之间或或或或评价因素之间评价因素之间评价因素之间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趋于一致的压力趋于一致的压力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如果出现不如果出现不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

39、往遵循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费力最小原则小原则” ,即即个体个体尽可能少地尽可能少地转变转变情情感因素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而维持态度平衡。31图中图中图中图中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3 3个顶点个顶点个顶点个顶点分别代表分别代表分别代表分别代表个体个体个体个体(P P)他人他人他人他人(OO)另一个对象另一个对象另一个对象另一个对象(XX)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个边三个边三个边三个边表示表示表示表示P P、OO、XX三三三三者之间的关系,者之间的关系,者之间的关系,者之间的关系,它有两种关系,它有两种关系,它有两种关系,它有两种关系,P POO之间是情感关系;之

40、间是情感关系;之间是情感关系;之间是情感关系;P PXX和和和和OOXX之间是单元关系。之间是单元关系。之间是单元关系。之间是单元关系。它有两种形式它有两种形式它有两种形式它有两种形式,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以分别以分别以分别以“ “” ”、“ “” ”号号号号表示。表示。表示。表示。海德海德提出了一个提出了一个 P-0-X 模型模型说明他的观点说明他的观点32+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肯肯肯定定定定的,的,的,的,或或或或两种两种两种两种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定的,定的,定的,定的,一种一种一种一种是

41、是是是肯肯肯肯定的定的定的定的,则存在,则存在,则存在,则存在平衡平衡平衡平衡状态状态状态状态。* * * *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否否否定定定定的,的,的,的,或或或或两种两种两种两种是是是是肯肯肯肯定的,定的,定的,定的,一种一种一种一种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定的定的定的定的,则存在,则存在,则存在,则存在不不不不平衡平衡平衡平衡状态状态状态状态。* * * *33n1. 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1.11.134n1. 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1.21.235n1. 平衡的

42、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1.31.336n1. 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1.41.437n2. 不不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2.12.1+38n2. 不不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2.22.2+39n2. 不不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2.32.3+40n2. 不不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PX0学生学生老师老师赵本山小品赵本山小品2.42.441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肯定情况下肯定情况下肯定

43、情况下的的的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平衡状态要比要比要比要比人际人际人际人际联系联系联系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否定情况下的否定情况下的否定情况下的平平平平衡状态衡状态衡状态衡状态更令人愉快更令人愉快更令人愉快更令人愉快,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肯定情况下肯定情况下肯定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大于大于大于大于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否定情况下否定情况下否定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态度转变的压力。42在在在在POXPOX模型模型模型模型中,中,中,中,POPO之间的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人之间

44、的关系(人际)际)际)际)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PO联系联系为肯定为肯定时时,平衡,平衡为为强强平平衡衡,不平衡,不平衡为为强强不平衡不平衡。PO联系联系为否定为否定时时,平衡,平衡为为弱弱平平衡衡,不平衡,不平衡为为弱弱不平衡不平衡。43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紧张状态。紧张状态。紧张状态。此时,此时,此时,此时,个体个体个体个体就会产生就会产生就会产生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消除失调、缓解紧消除失调、缓解紧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

45、张的张的张的动机动机动机动机,通过通过通过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达到达到达到认认认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知协调的平衡状态。知协调的平衡状态。知协调的平衡状态。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越大,失调的认知,失调的认知成分成分多于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协调的认知成分,则则认知失调的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程度越大。291(二)认知失调论(二)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费斯廷格费斯廷格费斯廷格认为,认为,认为,认为,个体关于个体关于个体关于个体关于自我、环自我、环自我、环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境和态度对象境和态度对象境和态度

46、对象都有都有都有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许多的认知因素许多的认知因素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当当当各认知因素出现各认知因素出现各认知因素出现各认知因素出现“ “非配合性非配合性非配合性非配合性” ”的的的的关系时,关系时,关系时,关系时,个体就会个体就会个体就会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产生认知失调产生认知失调产生认知失调。44费斯廷格认为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种原因原因:逻辑的矛盾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如水应该如水应该如水应该0000结冰,但个体却看到水在结冰,但个体却看到水在结冰,但个体却看到水在结冰,但个体却看到水在30303030时还未融化时还未融化时还未融化时还未融化文化价值冲突文

47、化价值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而而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为不可思议(为不可思议(为不可思议(吃狗肉吃狗肉吃狗肉吃狗肉) ) ) )观念的矛盾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也可以引起失调(也可以引起失调(也可以引起失调(古遗迹保护与城市建设

48、古遗迹保护与城市建设古遗迹保护与城市建设古遗迹保护与城市建设)新旧经验相悖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新)行为的认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新)行为的认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新)行为的认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新)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知也会出现失调。(知也会出现失调。(知也会出现失调。(诚实与说谎诚实与说谎诚实与说谎诚实与说谎) ) ) )45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1.1.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使,使,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

49、调。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2.2.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以改变原有的,以改变原有的,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3.3.3.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46(三)社会交换论(三)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从从从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解释解释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

50、变。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决定决定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以及以及以及转变态转变态转变态转变态度的度的度的度的关键关键关键关键是是是是诱因的强度诱因的强度诱因的强度诱因的强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是是是是肯定因素(肯定因素(肯定因素(肯定因素(得得得得)与否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失失失失)的)的)的)的代数和代数和代数和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个体选择何种态度个体选择何种态度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取决于取决于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这种

51、态度能使其这种态度能使其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获得什么,失获得什么,失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去什么,总收益如何去什么,总收益如何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但个体但个体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而且个体,而且个体,而且个体对这种对这种对这种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 47专栏专栏专栏专栏2 2 2 211111111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个体指个体指个体

52、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反应的现象反应的现象反应的现象。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1.1.1.1.超限逆反超限逆反超限逆反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机体超限逆反是机体超限逆反是机体超限逆反是机体过度接受过度接受过度接受过度接受某种刺激某种刺激某种刺激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后出现的逃避反应。2.2.2.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53、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就会有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就会有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就会有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影响起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影响起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影响起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影响起反向的反向的反向的反向的反应反应反应反应。3.3.3.3.禁果逆反禁果逆反禁果逆反禁果逆反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禁果逆反

54、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究欲望。究欲望。究欲望。48专栏专栏专栏专栏2 2 2 212121212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的态

55、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态度的一个

56、很有效的办法。该方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具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该方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具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该方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具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该方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有重要的价值。有重要的价值。有重要的价值。许多行为矫正技术,表面上只关注行为的变化,不关心内在许多行为矫正技术,表面上只关注行为的变化,不关心内在许多行为矫正技术,表面上只关注行为的变化,不关心内在许多行为矫正技术,表面上只关注行为的变化,不关心内在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观念和态度的转变,事实上它们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事实上它们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事实上

57、它们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事实上它们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终转变态度终转变态度终转变态度终转变态度。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整体,行为变化而态度不变化,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整体,行为变化而态度不变化,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整体,行为变化而态度不变化,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整体,行为变化而态度不变化,就会产生认识失调,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认识失调,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认识失调,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认识失调,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度发生转变。度发生转变。度发生转变。度发生转变。新的行为模式建立之日,可能就是新

58、的态度确新的行为模式建立之日,可能就是新的态度确新的行为模式建立之日,可能就是新的态度确新的行为模式建立之日,可能就是新的态度确立之时。立之时。立之时。立之时。49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态度测量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量法测量法测量法等。等。等。等。在使用在使用在使用在使用量表量表量表量表测量态度时,测量态度时,测量态度时,测量态度时,主要测量主要测量主要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强态度的方向与强态度的方向与强态度的方向与强度度度度两

59、个属性两个属性两个属性两个属性。态度量表分态度量表分态度量表分态度量表分单单单单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与与与与多多多多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单单单单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有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有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有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有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多多多多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离量表等。离量表等。离量表等。50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

60、是,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投射到投射到投射到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著名的投射测验有著名的投射测验有著名的投射测验有著名的投射测验有:摩根等的主题统觉测验摩根等的主题统觉测验摩根等的主题统觉测验摩根等的主题统觉测验(TATTAT)主要用

61、于)主要用于)主要用于)主要用于测量成就动机测量成就动机测量成就动机测量成就动机或一或一或一或一些我们关心的些我们关心的些我们关心的些我们关心的态度评价态度评价态度评价态度评价;罗夏的墨迹测验罗夏的墨迹测验罗夏的墨迹测验罗夏的墨迹测验主要用于主要用于主要用于主要用于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诊断。行为反应行为反应测量测量是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它的理论依据是,它的理论依据是,它的理论依据是,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一定程度上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一定程度上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一定程度上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反映

62、到他的反映到他的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51n n( ( ( (一一一一) ) ) )罗夏克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RIBTRIBTRIBT)qq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于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于由瑞士精神医学家

63、罗夏克于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于1921192119211921年设计。年设计。年设计。年设计。 n n结构:结构:结构:结构:10101010张墨迹图片,张墨迹图片,张墨迹图片,张墨迹图片,五张彩色,五张彩色,五张彩色,五张彩色,五张黑白五张黑白五张黑白五张黑白 n n施测:施测:施测:施测: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张,同时问被试:张,同时问被试:张,同时问被试:张,同时问被试:“ “你看到了什你看到了什你看到了什你看到了什么?么?么?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什么东西?” ”或或

64、或或“ “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 n n被试被试被试被试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做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做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做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做出自由回答。出自由回答。出自由回答。出自由回答。主试主试主试主试记录被试的语记录被试的语记录被试的语记录被试的语言反应,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言反应,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言反应,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言反应,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随的动作。随的动作。随的动作。 52n n(二)主体统觉测验(二)主体统觉测验(二)主体统觉测验(二)主体统觉测验(TAT TAT TAT T

65、AT ) qq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H.A.MurrayH.A.MurrayH.A.MurrayH.A.Murray和和和和C.D.Morgen1935C.D.Morgen1935C.D.Morgen1935C.D.Morgen1935年编制。年编制。年编制。年编制。 n n结构:结构:结构:结构:由由由由303030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组成。图片内和一张空白图片组成。图片内和一张空白图片组成。图片内和一张空白图片组成。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容多

66、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物。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物。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物。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物。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n n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每次给被试呈现一张图每次给被试呈现一张图每次给被试呈现一张图每次给被试呈现一张图片,让被试根据看到的内容编片,让被试根据看到的内容编片,让被试根据看到的内容编片,让被试根据看到的内容编故事。故事。故事。故事。n n每次被试都必须回答这样四个每次被试都必须回答这样四个每次被试都必须回答这样四个每次被试都必须回答这样四个问题:问题:问题:问题: qq1.1.1.1.图中发生了什么事?图中发生了什么事?图中发生了什么事?图中发生了什么事? qq2.2.2.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 qq3.3.3.3.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 qq4.4.4.4.故事的结局会怎样?故事的结局会怎样?故事的结局会怎样?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