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32417038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课题: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够通过实验知道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4.对探究铁的生锈条件感兴趣,乐于动手对金属制品做防锈处理。5.意识到铁生锈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知道金属防锈的一些常用方法。教学重点: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能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准备:铁钉、小瓶(试管)、食用油、凉开水、自来水、生锈的铁钉、放大镜、磁铁、电池、导线、小灯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讲述: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

2、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如铁钉生锈、蜡烛燃烧等。其中有些变化是缓慢发生的,我们察觉不到;有些变化则非常剧烈,瞬间就能完成。 2.提问: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铁生锈的情况,铁制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1.提问:在我们家里面,哪个地方的铁更容易生锈呢?为什么厕所里的铁更容易生锈?这说明铁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猜测。2.设计实验。谈话: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家认为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有关,这种猜测是不是正确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难我们的猜测呢?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结合学生的设

3、计和书本,教师讲述实验方案:准备4个小瓶并编上号码,再准备4枚无锈的铁钉。在1号瓶装满油,3号瓶装满凉开水,4号瓶装入一半的水。然后将4枚铁钉分别放入瓶中,其中1、3号瓶盖上盖子。一段时间后,观察枚铁钉的变化,并做记录。学生分组实验。3.布置课后观察任务。(第1课时结束)三、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1.提问:在生活中铁住住会生锈,那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2.学生观察:用小刀刮下铁锈,用放大镜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小结:铁锈是一种红色物质。3.学生观察:用手捻一捻铁锈,再用磁铁吸一吸铁锈,我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汇报观察现象小结:铁锈比较软

4、,磁铁不吸铁锈。4.教师演示实验:将无锈的铁钉接入简单电路,观察电路中灯泡的亮与灭。如果将生锈的铁钉接入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现象教师讲述:铁和锈的性质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后变成了另一种物质。三、拓展与应用。1.学生阅读书本第6页,说一说怎样防锈?2.讨论: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3.教师小结: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很多种,书中主要讲了三种方法:刷油、把物体表面的水擦干、涂防锈漆。除此之外,还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在铁的表面镀上其他不易生锈的金属、在铁中加入其他金属做成不锈钢等。(第2课时结束)板书设计: 生锈与防锈1号(油) 2号(空气) 3号(凉开水) 4号(水、空气)实验现象

5、:4号杯内的铁生锈了实验结论: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铁锈是一种红色、较软、不容易导电的物质。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课题: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通过学习,知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3.通过学习,能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4.能利用所学内容自制蜡烛,起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教育意义。教学重点: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

6、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盖玻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并提问:小明过生日的时候,请了许多同学一起吃蛋糕、点蜡烛、吹蜡烛。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蜡烛呢?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二、新课学习(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一:1.阅读书本第7面,了解实验方法。2.学生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后,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小容器里,观察蜡油的变化。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吗?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3.教师提示: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4.学生分

7、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蜡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小容器内的蜡还能燃烧吗?7.教师小结: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小容器内的蜡还可以燃烧。实验二: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取一只干燥的烧杯,把它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杯壁上有黑色的物质。3.教师讲述:杯壁上出现了黑色的物质,说明有新的物质产生。实验三:1.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2.阅读书本第8面,了解实验方法。3.汇报实验方法:将蜡烛放入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待蜡烛熄灭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盖玻片或者是瓶盖,晃动瓶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

8、发生了什么变化?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7.讲述: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二)归纳总结:说一说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中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小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烟等新物质。三、板书设计蜡烛的燃烧 蜡烛燃烧后融化成蜡油 没有产生新物质 蜡烛燃烧后产生了黑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课题:蜡烛的燃烧(第2课时)教学目标:

9、1.通过学习,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通过学习,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通过学习,能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4.通过学习,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通过学习,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教学重点: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教学准备: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盖玻片、小木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0、1.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蜡烛开展实验探究,研究关于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1.教师边演示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用蜡油将蜡固定在玻璃片上,把它们一起放入水槽。再把集气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发生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和在关的生活经验,推测蜡烛燃烧需要的气体条件。5.提问: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我们推测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支持燃烧。那么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实验二:探究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1.

1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用手按紧玻璃片,把上述实验中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将点燃的小木条伸进集气瓶口,小木条还能燃烧吗?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一说什么气体支持蜡烛燃烧。4.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9面。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教师讲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四、板书设计 燃烧的蜡烛 蜡烛熔化为蜡油,没有产生新物质 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 氧气支持燃烧 空气的组成:氮气约占78%,氧气约点21%,其他气体约占1

12、%课题:颜色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紫甘蓝法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2.通过学习,知道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通过学习,能够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利用紫甘蓝法检测身边物质,观察变色现象。能够通过紫甘蓝汁与其他物质作用后发生的颜色变化检测物质的酸碱性。4.能够对探究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现象表现出兴趣。能够观察、描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5.知道在化学实验中,利用指示剂或观察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难点:完成紫甘蓝汁检测酸碱度和白糖加热的实验,并

13、通过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学准备:紫甘蓝、白醋、小苏打水、白色的纸花、香蕉片、苹果片、滴管、蒸发皿、小喷壶、榨汁机、白糖、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淀粉溶液、白纸、碘酒、毛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喷壶往纸上喷碘酒,纸会显现出字迹吗?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播放视频: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1.学生汇报观察现象。2.讨论:香蕉变色说明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呢?实验二:紫甘蓝汁遇不同的物质会发生怎样的颜色变化?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切碎后加入热水浸泡一会儿,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里,再倒入

14、滴瓶。2.教师边做边演示:做一朵白色的纸花,用毛笔蘸一些白醋(酸性)抹在“花瓣”上,再在“叶片”上抹一些小苏打水(碱性)。放置一会儿后,往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观察出现的现象。3.学生汇报观察现象。4.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到中性物质不变色。实验三: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汁滴在刚切的香蕉片和苹果片等物体上,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呢?实验四:加热白糖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白糖放到蒸发皿里加热,观察白糖发生的颜色变

15、化。2.教师提醒:加热后的蒸发皿很烫,不能用手去摸。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现象。5.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6.教师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或形成沉淀等现象,这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白糖加热后变热等;另一类变化仅仅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蜡烛熔化、水结冰、弹簧被拉伸等。三、拓展与应用。1.认识危险化学物品。学生阅读书本第12面,了解危险化学物品的危害。学生讲述危险化学物品的危险。2. 下面是一些常见危险品标志。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危险品的标志。 四、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 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产生了 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变红色 新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