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

上传人:万家****客 文档编号:33198973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8月湖北教招小语教学点说课稿古诗三首+端午粽说课稿端午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二、说目标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

2、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三、说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四、说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

3、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

4、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学生回

5、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

6、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

7、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7个生字。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五、说板书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 吃

8、粽子六、说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石灰吟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

9、,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

10、感熏陶。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步,整体通读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第二步,理解诗意学习

11、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

12、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第三步,了解诗人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

13、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第四步,指导朗读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第五步,课堂总结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中,我两

14、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第六步,书写古诗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

15、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谢谢!竹石说课稿一、说教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说教学目标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节课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