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31629488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文言文马说专题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中课内文言文练习 整理:单培虎 马说 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

2、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3、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是马也()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其真无马邪()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4、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用原文回答: 1、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 2、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 3、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 4、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6、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句子: 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五、选择: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之

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一起)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D执策而临之曰(从上往下看)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 B不以千里

6、称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告之曰 D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5、从论证角度看,第段话是() A正面论证 B反面论证 C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 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C一厝朔东 D才美不外见 7、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然后有千里马 8、下列句中“而”与“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C执策而临之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7、常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0、对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11、下列各组句了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祗辱于奴隶之手吾欲之南海 12、下列各组中相同

8、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C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之南海 六、阅读.分析 【综合阅读】 1、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见”与“才美不外见”中的“见”用法相同。 。 。 2、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3、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4、“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怎样的人? 5、“说”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间接观点跟现在的大致相近。 6、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9、。 “”通“”解释:。 “”通“”解释:。 7、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请写出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注音:()释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注音:()释义:。 食不饱,力不足注音:()释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注音:()释义:。 【比较阅读】 (一) 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10、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马说) 乙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节选自活板) 1、从表达方式看,甲段属,乙段属;甲段的作者是,乙段的作者是。 2、用简要的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段:。 乙段:。 3、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持就火炀之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下面各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驱使)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军书十

11、二卷(文书) D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陈述语气) 5、下面各句朗读时根据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一词多义: 以:策之不以其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君将哀而生之()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答案: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不知马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 1、C 2、A 3、D 4、A 5、B 6、A 7、D 8、A 9、C 10、C 11、C 12、C 【综合阅读】 1、风吹草低见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