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33161230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5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4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1)转有所有权2)共有所有权以下部分属于业主共有:建筑区划分的道路,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物区划内的绿地;建筑区划内的物业服务用房;占用业主共用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3)成员权2、善意取得概念:是指物权处分人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转让给受让人的,如果受让人取得改物时是善意的且已支付合理对价,则受让人取得改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散失所有权。3、用益物权概念: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他物权。我国现行的几种重要的用益物权包括:1)

2、自然资源使用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耕地为:30年,草地为:30-50年,林地为:30-70年。3)建设用地使用权4)宅基地使用权5)地役权6)典权。4、担保物权概念: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是指为确保债权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担保物权分为: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1)抵押权,法律禁止抵押的财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抵押、监管的财产。2)质押权,质押权标的物主要为:动产或财产权利,不包括不动产。质权具有物上代为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3)留置权: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

3、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留置该动产,并依照法律的规定将动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留置权的实现程序:债务人行使留置权以后,债务人应当在不少于2个月的期限内履行债务;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但不得少于2个月。5、人身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人身权具有非财产性。2)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但法人的名称权除外。3)人身权具有不可放弃性。4)人身权具有法定性。5)人身权具有绝对性和支配性。6、人身权的分类:1)人格权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一种民事权利。2)身份权民事主体基于其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维护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包括:a、亲权b、亲属

4、权c、配偶权。7、具体人格权包括:1)生命权(最基本的、独立的人格权)2)健康权3)身体权4)姓名群(1、姓名决定权2、姓名使用权3、合法的更名权)5)名称权6)肖像权(1、肖像制作权2、肖像使用权3、肖像利益维护权)7)名誉权8)隐私权(1、个人生活安宁权2、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3、个人通信秘密权4、个人隐私使用权)9)荣誉权8、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概念: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特征:1)两个以上意思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具有相对性;3)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实施民事法律行为。9、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合同自愿原则;2

5、)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3)合同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10、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1)要约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几种典型的要约邀请: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公告。2)承诺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的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14、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体现。15、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

6、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1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9、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2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4)提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正在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4、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5、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6、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特殊状态。2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28、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29、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0、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矛盾。31、实践定义: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3

8、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33、实践的特点: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4、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35、意识定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6、意识的四个决定性环节: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的产生。37、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8、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2)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的过程;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

9、改造作用;4)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3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性提现在: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表现在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40、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41、联系的定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43、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

10、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4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4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47、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48、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49、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50、质变和量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未新的量变开辟道路;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51、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52、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

11、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5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54、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5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的。5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3)可能性和现实性;4)内容和形式;5)本质和

12、现象 57、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为: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2)偶然性提现并受制于偶然性中;3)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58、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现象变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2)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3)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59、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6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6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62、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客观

13、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既是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提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提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手段。63、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6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

14、反映和被反映关系;2)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67、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68、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具备两个条件:1)掌握十分丰富且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2)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69、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70、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7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时间的飞跃。72、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

15、的道理。73、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74、真理的特点:1)客观性2)绝对性3)相对性。75、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2)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76、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2)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有发展。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8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2)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81、人口因为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果和地理分布。人口因素的作用:1)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2)不起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