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33161196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34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1、在我国,原则上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法定条件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2、行政强制具体分为:人身强制措施和财产强制措施。人身强制措施包括:1)强制隔离2)强制治疗3)收容教育4)强制戒毒财产强制措施包括:1)查封2)扣押3)冻结。3、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对平等主体之间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2)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3)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

2、4)行政裁决具有准司法性。行政裁决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法,称为准司法性。4、行政复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发生争议,根据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有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5、行政复议程序:60日内提出性质复议申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申请。6、行政复议机关应在5日内进行审查。采用书面审查,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7、复议决定有一下几种:1)维持决定2)履行决定8、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

3、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诉讼活动。9、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10、行政案件的管辖:1)级别管辖2)地域管辖3)移送管辖4)制定管辖5)移转管辖6)管辖权异议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14、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体现。15、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16、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9、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2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提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5、的统一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正在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4、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5、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6、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特殊状态。2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28、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29、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0、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矛盾。31、实践定义: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3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

6、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33、实践的特点: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4、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35、意识定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6、意识的四个决定性环节: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的产生。37、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8、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2)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的过程;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

7、制。3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性提现在: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表现在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40、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41、联系的定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43、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45、矛

8、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4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47、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48、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49、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50、质变和量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未新的量变开辟道路;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51、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52、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9、,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5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54、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5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的。5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3)可能性和现实性;4)内容和形式;5)本质和现象 57、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

10、关系为: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2)偶然性提现并受制于偶然性中;3)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58、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现象变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2)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3)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59、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6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6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62、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既是

11、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提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提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手段。63、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6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2)认识是摹写、选择、

12、建构和创造的统一。67、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68、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具备两个条件:1)掌握十分丰富且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2)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69、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70、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7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时间的飞跃。72、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73、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13、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74、真理的特点:1)客观性2)绝对性3)相对性。75、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2)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76、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2)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有发展。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8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2)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81

14、、人口因为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果和地理分布。人口因素的作用:1)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2)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8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8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84、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痛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85、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8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

15、是第一生产力”。8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决定其他关系的关系。8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89、经济基础: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而言,它是经济基础。90、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组织、机构及意识形态。91、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及其设施,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治机构等。2)思想上层建筑: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9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93、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94、生产关系是区分社会历史阶段的根本标准。95、五大社会经济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